SlideShare uma empresa Scribd logo
1 de 73
Baixar para ler offline
佛 法 基 本 教 材
宏 印 法 師 審 閱
大 乘 廣 五 蘊 論
講 記 解
編 集 者:江 禪 楷
- 2 -
附記:
凡所有經典聖書,不管什麼宗教,皆神聖不可犯瀆
ㄉ
ㄨ
ˊ
,看好要擺放在
最恭敬處,不可隨意與他物雜置;自己看完要流通或自可保存再讀;
如經書破損亦應妥為補綴
ㄓ
ㄨ
ㄟ
ˋ
,若有不堪使用應拿到佛寺金爐銷毀,不
可隨意當廢紙回收,除非量太多。信徒印製經書氾濫,未必有功德,
糟蹋浪費資源,反遭損福,不可不慎,是因經書都有龍天護法神在
護持;特此奉告,否則受懲可划不來。切記!
- 3 -
大乘廣五蘊論解目錄大乘廣五蘊論解目錄大乘廣五蘊論解目錄大乘廣五蘊論解目錄
前言................................................................................................6
<<<<第一章第一章第一章第一章>>>>五蘊五蘊五蘊五蘊
第一節:色蘊................................................................................7
第一項:四大種(地水火風)............................................7
第二項:四大所造色............................................................8
甲 五根....................................................................9
乙 五境
一、色 二、聲..................................................11
三、香 四、味 五、觸..................................12
丙 無表色
一、有表業所生色..............................................13
二、三摩地所生色..............................................14
第三項:小結(三種色)..................................................14
第二節:受蘊..............................................................................15
第三節:想蘊..............................................................................16
第四節:行蘊..............................................................................16
第一項:心相應行(除受想之心所法)..........................17
甲 五遍行心所(受、想、觸、作意、思)
一、觸..................................................................18
二、作意 三、思..............................................19
乙 五別境心所(欲、勝解、念、定、慧)
一、欲..................................................................19
二、勝解..............................................................20
三、念 四、定..................................................21
五、慧..................................................................22
丙 十一善心所
一、信..................................................................23
二、慚 三、愧..................................................24
四、無貪..............................................................25
- 4 -
五、無瞋 六、無癡..........................................26
七、精進..............................................................27
八、輕安 九、不放逸......................................28
十、捨..................................................................29
十一、不害..........................................................30
丁 根本煩惱心所
一、貪 二、瞋..................................................31
三、慢..................................................................32
四、無明..............................................................34
五、見..................................................................35
六、疑 七、小結(俱生、分別起)..............41
戊 十小隨煩惱心所
一、忿 二、恨..................................................42
三、覆 四、惱..................................................43
五、嫉 六、慳..................................................44
七、誑 八、諂..................................................45
九、憍 十、害..................................................46
己 二中隨煩惱心所(無慚、無愧)..................47
庚 八大隨煩惱心所..............................................47
一、昏沈 二、掉舉 三、不信......................48
四、懈怠 五、放逸 六、失念......................49
七、散亂 八、不正知......................................50
辛 四不定心所
一、惡作..............................................................51
二、睡眠 三、尋..............................................52
四、伺..................................................................53
第二項:心不相應行..........................................................53
甲 得 乙 無想定..............................................54
丙 滅盡定 丁 無想天......................................55
戊 命根 己 眾同分..........................................56
- 5 -
庚 生、老、住、無常..........................................56
辛 名身、句身、文身..........................................57
壬 異生性..............................................................58
第五節:識蘊..............................................................................59
第一項:第八識(心)......................................................59
第二項:第七識(意)......................................................60
第三項:前六識..................................................................60
第六節:蘊的意義......................................................................61
<<<<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十二處十二處十二處十二處
第一節:處的內容......................................................................61
第二節:處的意義......................................................................63
<<<<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十八界十八界十八界十八界
第一節:界的內容......................................................................63
第二節:界的意義......................................................................64
第三節:蘊處界對治的用意......................................................65
第四節:十八界的諸門分別
第一項:有色無色..........................................................65
第二項:有見無見..........................................................66
第三項:有對無對..........................................................66
第四項:有漏無漏..........................................................66
第五項:繫不繫..............................................................67
第六項:蘊所攝、取蘊所攝..........................................67
第七項:善不善無記......................................................68
第八項:內外..................................................................68
第九項:有緣慮、無緣慮..............................................68
第十項:有、無分別......................................................69
第十一項:有、無執受..................................................69
第十二項:同分、彼同分..............................................69
- 6 -
前言前言前言前言
本部論著原名為『大乘五蘊論』,是世親菩薩所造的,其弟子安慧
增飾名曰:『大乘廣五蘊論』與原本內容雖一樣,但稍為詳細而廣泛,
故曰名「廣」。自獨立成另外一本論著,它與「大乘百法明門論」相互
映輝媲美,其彼此之內容可以互補,各有所長所短;是學佛者一部不
可不讀、不知的論典。因它是一部心地法門,專門在講究如何修心養
性、洗面革心,自知煩惱,向內自躬反省,袪除療治心病的一部書;
可說自己當心理醫師,自診病症,然後自開心藥服用,替自己醫病;
人說心病無藥可醫,唯有靠心藥才能醫治,正指這部論著,只要我們
照著這部論著去實踐,就可慢慢地減輕煩惱心病,甚而可根治。我們
的煩惱習性,都是在平時逐漸累積而成的,正如不良的習慣,如:吸
煙、吸毒、酗酒、賭博等等不良習性,都是經年累月逐日聚集而來的,
要戒掉這些不良有害健康的習性,是要下定苦心與決心才能達成,其
過程要靠耐力與意志力與之搏鬥,否則半途而廢,將會前功盡棄。我
們要克服自己的心病,其高難度並不亞於它。例如:當我們心理上只
要發現有一念一絲絲的貪欲,我們就一直盯著它,藉由心觀想著我正
在起「貪、貪、貪」,看住它如何發展:起情緒變化,身體上的肌肉,
及在心理上、呼吸上、心跳上、動作上、思想上、行為上如何起變化,
再觀想它可能會產生什麼樣的禍害,抓緊它、觀照它,慢慢地貪念就
會減弱甚至消失;其他之瞋、癡、慢、疑等等不良習性,也是一樣,
藉著自我觀照,終究可逐漸消失殆盡,進而達到解脫;也就是所謂的
善於情緒管理,成功做人(/人成即佛成),但它可不是指隨人應聲的糊
塗蟲,做個牆頭草,他有個人堅定的意志,超人的智慧與判斷力。在
般若心經上說:『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正是指我人身心的苦,
都是因緣聚會所造成的,當諸因緣條件一旦消失,苦厄就可解除。本
部論著是在唐朝時代,從印度來中國,一位名叫地婆訶羅的三藏法師,
所翻譯而成的中文,可堪稱偉大的論著。本論著經 印順導師在民國
七十四年(1985)講於台中華雨精舍,內容更為清楚詳細精彩,末學
讀過這本論著,心生歡喜,決定著手再選錄整理濃縮其中之精華,另
外再補充個人多年來學佛心得,祈望對修行能有所幫助,但希望諸位
讀者還要配合閱讀有關唯識的資料,並不吝指教是盼!本書完成之後
當請 上宏 下印導師過目審閱。
江禪楷誌於 2015 年元旦 台灣 嘉義 總校正於 2016/03/22
- 7 -
<<<<第一章第一章第一章第一章>>>>五蘊五蘊五蘊五蘊
第一節第一節第一節第一節::::色蘊色蘊色蘊色蘊
第一項第一項第一項第一項::::四大種四大種四大種四大種((((地地地地、、、、水水水水、、、、火火火火、、、、風風風風))))
佛說五佛說五佛說五佛說五蘊蘊蘊蘊
ㄩ
ㄣ
ˋ
,,,,謂色蘊謂色蘊謂色蘊謂色蘊、、、、受蘊受蘊受蘊受蘊、、、、想蘊想蘊想蘊想蘊、、、、行蘊行蘊行蘊行蘊、、、、識蘊識蘊識蘊識蘊。。。。
【【【【解解解解】:】:】:】:佛陀告訴我們說:「人的身體是由五種元素所結合,聚集在一
起而構造形成的,就是那五種:色、受、想、行、識。而『蘊』舊譯
為「陰、眾」是積集的意思,是說由許多元素事物聚集在一起。
云何色蘊云何色蘊云何色蘊云何色蘊????謂四大種及大種所造色謂四大種及大種所造色謂四大種及大種所造色謂四大種及大種所造色。。。。
【【【【解解解解】:】:】:】:那什麼叫做「色蘊」呢?就是說它由四大種類,及由四大種類
所結合構造而成有質礙的物質東西。這其中一類能造的物質(/色)就
是「四大種」,被造的色就是依這四大種而形成的物質。
云何四大種云何四大種云何四大種云何四大種????謂地界謂地界謂地界謂地界、、、、水界水界水界水界、、、、火界火界火界火界、、、、風界風界風界風界。。。。
【【【【解解解解】:】:】:】:那什麼叫做「四大種」呢?就是說它由四大種類:地、水、火、
風等,所結合構造而成的;而「界」是梵語;含有「層、根基、要素、
基礎、種族」諸多的意思。『界』為各種分類範疇之稱呼,有其特性存
在。唯識宗,將一切法之種子稱為『界』,有「要素、因」之義。另「大」
是指「普遍、無處不在」。此地、水、火、風,是物資之中最微細的一
種基本因素,一切物質都要依賴它們而存在。等於現在物理學所謂的
「分子、核子、原子、質子、中子、電子、離子」等等之類的元素。
此復云何此復云何此復云何此復云何????謂地謂地謂地謂地,,,,堅性堅性堅性堅性;;;;水水水水,,,,溼性溼性溼性溼性;;;;火火火火,,,,煖性煖性煖性煖性;;;;風風風風,,,,輕輕輕輕
性性性性。。。。界者界者界者界者,,,,能持自性能持自性能持自性能持自性、、、、所造色故所造色故所造色故所造色故。。。。
【【【【解解解解】:】:】:】:那它們又怎麼說的呢?就是說『地』有其堅固性(/固體),能
夠擔當、任持之作用。『水』有其潮濕性(/液體),有凝聚作用。『火』
有其溫暖性,能熟變,化成能源,轉動發光的作用。「風」有其輕動性
(/氣體),能推動物體的作用。這三態:固體、液體、氣體,都遇緣會
互相輾轉變化。譬如說「水」遇冷冰點,則會變成固體,平常溫是液
- 8 -
體,加熱則沸騰,變成汽體,蒸發掉了;若把它拿來電解,水就變成
氫氣和氧氣(/氣體),飛到大氣空中;此兩種氣體遇到不同的因緣條件,
它又會變成其他不同性質的物質東西;又水如加壓強灌氧氣,就變成
消毒用的雙氧水,再高壓密封強灌氧氣就變成重水,它可提供儲存「鈾」
核能等原料。其它就是硬如金剛的鑽石,遇緣也同樣會從固體變成液
體和氣體。世上的任何東西都一樣。此處『界』有「特殊性質」的意
思;因依地、水、火、風四大元素,能造諸種種物質,而具有保持其
各自的特性。
第二項第二項第二項第二項::::四大所造色四大所造色四大所造色四大所造色
云何四大云何四大云何四大云何四大所所所所造色造色造色造色????謂眼謂眼謂眼謂眼根根根根、、、、耳耳耳耳根根根根、、、、鼻鼻鼻鼻根根根根、、、、舌舌舌舌根根根根、、、、身身身身根根根根;;;;
色色色色、、、、聲聲聲聲、、、、香香香香、、、、味味味味、、、、及觸一分及觸一分及觸一分及觸一分、、、、無表色等無表色等無表色等無表色等。。。。
【【【【解解解解】:】:】:】:那麼這四大:地、水、火、風,能造出什麼樣的東西物質呢?
它們可造出我們身體內的五種器官,(/根此解作器官)。就是我們人的
眼睛、耳朵、鼻子、舌頭、和身體等等。以及那些我們身體外面的五
種塵境:色彩、聲音、香氣、味道、觸覺一分等。這個「觸一分」是
解作不包括生理四大能造的觸;只說由心理所感觸的部分。還有那無
表色;至於什麼是無表色,底下會出現再做說明。
造者造者造者造者,,,,因義因義因義因義。。。。根者根者根者根者,,,,最勝自在義最勝自在義最勝自在義最勝自在義、、、、主義主義主義主義、、、、增上義增上義增上義增上義,,,,是為是為是為是為
根義根義根義根義。。。。所言主義所言主義所言主義所言主義,,,,與誰為主與誰為主與誰為主與誰為主????謂即眼根與眼識為主謂即眼根與眼識為主謂即眼根與眼識為主謂即眼根與眼識為主,,,,生生生生
眼眼眼眼識故識故識故識故;;;;如是乃至身根與身識為主如是乃至身根與身識為主如是乃至身根與身識為主如是乃至身根與身識為主,,,,生身識故生身識故生身識故生身識故。。。。
【【【【解解解解】:】:】:】:這裡這個『造』是「因」的意思,是說要依四大之因才能有被
造出來的各種物質。『根』就是暴露在我人身體外面,我們眼可看得見、
手摸得到的器官,此『根』(/身上的器官)最殊勝、自在,在我們認識
當中,最主要、強而有力的增上作用。那麼所說的『主義』是和那個
為主要的作用呢?就是眼睛器官和眼睛的視覺為主要作用,有了健全
的眼睛器官,加上有視覺神經,才能產生辨認、識別,看得到外面塵
境、那些各種顏色的視覺功能。其他的耳朵、鼻子、舌頭、身體等器
- 9 -
官也都一樣,要有健全的生理器官和神經系統,才能產生辨認、識別;
聽得到、嗅得到、嚐得到、感觸得到外面等各種塵境的顏色、聲音、
香臭、苦酸、粗細等等的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功能。
甲甲甲甲 五根五根五根五根
云云云云何眼根何眼根何眼根何眼根????謂以色為境謂以色為境謂以色為境謂以色為境,,,,淨色為性淨色為性淨色為性淨色為性,,,,謂於眼中一分淨謂於眼中一分淨謂於眼中一分淨謂於眼中一分淨
色色色色,,,,如淨如淨如淨如淨醍醍醍醍
ㄊ
ㄧ
ˊ
醐醐醐醐
ㄏ
ㄨ
ˊ
。。。。此性有故此性有故此性有故此性有故,,,,眼識得生眼識得生眼識得生眼識得生,,,,無即不生無即不生無即不生無即不生。。。。
【【【【解解解解】:】:】:】:那什麼叫做眼睛器官呢?就是說它以外面的五顏六色為塵境對
象,淨色的視覺神經系統為性,作為傳導輸送至腦部中樞,景象映現
在視網膜的影像,經辨認出來的主觀認識作用。而這些神經系統是極
微細,一般肉眼所看不到,須藉由顯微鏡才能看得到,它傳導的速度
快如電流,是由很多細胞核結構而成的;它好比牛奶經提煉發酵而成
清淨的醍醐一樣。因有了這個東西存在,我們的眼睛視覺神經才能感
覺得生成視覺,而起識別作用;沒有它的存在,當然也就沒辦法看得
到的功能和作用了。
云何耳根云何耳根云何耳根云何耳根????謂以聲為境謂以聲為境謂以聲為境謂以聲為境,,,,淨色為性淨色為性淨色為性淨色為性,,,,謂於耳中一分淨謂於耳中一分淨謂於耳中一分淨謂於耳中一分淨
色色色色。。。。此性有故此性有故此性有故此性有故,,,,耳識得生耳識得生耳識得生耳識得生,,,,無即不生無即不生無即不生無即不生。。。。
【【【【解解解解】:】:】:】:那什麼叫做耳朵器官呢?就是說它以外面的聲音為塵境對象,
耳朵裡面有一份清淨的聽覺神經系統為特性,因有此特性,外面的聲
波振動經耳膜、耳鼓,才能傳導至腦部的中樞神經,而辨認、識別出,
聽到各種不同音波長短的振動聲音,若沒有健全的耳朵器官和神經系
統,聽覺就不存在。
云何鼻根云何鼻根云何鼻根云何鼻根????謂以香為境謂以香為境謂以香為境謂以香為境,,,,淨色為性淨色為性淨色為性淨色為性,,,,謂於鼻中一分淨謂於鼻中一分淨謂於鼻中一分淨謂於鼻中一分淨
色色色色。。。。此性有故此性有故此性有故此性有故,,,,鼻識得生鼻識得生鼻識得生鼻識得生,,,,無即不生無即不生無即不生無即不生。。。。
【【【【解解解解】:】:】:】:那什麼叫做鼻腔器官呢?就是說它以外面的香味等為塵境對
象,鼻腔裡面有一分清淨的嗅覺神經系統為特性,因有此特性,外面
的香臭等氣息,才能傳導至腦部的中樞神經,而辨認、識別出,嗅到、
- 10 -
聞到各種不同香臭等氣息,沒有健全的鼻腔器官組織和神經系統,嗅
覺就不存在。
云何舌根云何舌根云何舌根云何舌根????謂以味為境謂以味為境謂以味為境謂以味為境,,,,淨色為性淨色為性淨色為性淨色為性,,,,謂於舌上周遍淨謂於舌上周遍淨謂於舌上周遍淨謂於舌上周遍淨
色色色色。。。。有說有說有說有說::::此於舌上此於舌上此於舌上此於舌上,,,,有少不遍有少不遍有少不遍有少不遍,,,,如一毛端如一毛端如一毛端如一毛端。。。。此性有故此性有故此性有故此性有故,,,,
舌識得生舌識得生舌識得生舌識得生,,,,無即不生無即不生無即不生無即不生。。。。
【【【【解解解解】:】:】:】:那什麼叫做舌頭器官呢?就是說它以外面的酸、甜、苦、辣等
為塵境對象,舌頭上面佈滿有清淨的味覺神經系統(/味蕾)為特性,
因有此特性,外面的酸、甜、苦、辣等等味道,接觸到舌面佈滿神經
系統,才能傳導至腦部的中樞神經,而辨認、識別出,嚐到各種不同
滋味。還有一種說法:在舌頭上有一小塊區域如毛端許,不遍佈神經
系統。沒有健全的舌頭器官和神經系統,是沒辦法產生出味覺的。
云何身根云何身根云何身根云何身根????謂以觸為境謂以觸為境謂以觸為境謂以觸為境,,,,淨色為性淨色為性淨色為性淨色為性,,,,謂於身中周遍淨謂於身中周遍淨謂於身中周遍淨謂於身中周遍淨
色色色色。。。。此性有故此性有故此性有故此性有故,,,,身識得生身識得生身識得生身識得生,,,,無即不生無即不生無即不生無即不生。。。。
【【【【解解解解】:】:】:】:那什麼叫做身體器官呢?就是說我們人的全身皮層碰撞、接觸
到外面的軟硬、冷熱塵境為對象,全身深、淺皮層上遍佈感覺神經,
一旦接觸到外界任何狀況,神經系統才能傳導至腦部的中樞神經,而
感觸到冷暖、粗硬、細滑等觸覺;而這些觸覺還得有健全的身體和神
經組織,才能辦得到,若沒有則不能產生。在欲界的眾生,身觸可說
是成熟男女欲望的互相需求,它也是欲界最高的樂觸,而為繁衍種族,
自然的配對;佛陀允許在家弟子正淫,但出家弟子則不淫,因淫可是
障礙修行的一大關鍵,它會產生無限的後遺症。故佛陀吩咐弟子要善
護五根,就是說要我們大家好好地保護、愛護這五根門,它們可是修
行不可缺的要門,曾有位弟子因淫欲心重,感到煩惱而自斷命根(/生
殖器官),被佛陀責罵,說該斷(/欲念)的不斷,不該斷(/命根)的
而斷,於事無補。世上有皇宮太監雖沒命根(/已被閹割掉),但其淫欲
心還是沒改,甚而變本加厲,心理變態,殘害宮女,造成許多宮女的
創傷可不少。還有那些人妖,不男不女,或具有雙性的陰陽人,佛陀
都不準其出家,因要避免他們在僧團會造成騷動、困擾。
- 11 -
乙乙乙乙 五境五境五境五境
<<<<一一一一>>>>、、、、色色色色
云何色云何色云何色云何色????謂眼之境謂眼之境謂眼之境謂眼之境,,,,顯色顯色顯色顯色、、、、形色及表色等形色及表色等形色及表色等形色及表色等。。。。顯色有四種顯色有四種顯色有四種顯色有四種,,,,
謂青謂青謂青謂青、、、、黃黃黃黃、、、、赤赤赤赤、、、、白白白白。。。。形色形色形色形色,,,,謂長謂長謂長謂長、、、、短等短等短等短等。。。。
【【【【解解解解】:】:】:】:那什麼叫做色彩、色澤、顏色呢?就是說用正常的眼睛所看到
外面景色為對象,藉由光波所顯示出的五顏六色,鮮艷明顯的四種顏
色:青、黃、赤、白;或黑、灰、藍、綠等等顏色,以及那些長短、
高低、方圓、正斜等各種不同的形態、姿態,及身體上的行、住、坐、
臥,或由意志所發動而表現於身、口、意外的善惡、邪正、慈悲、殘
忍等心理狀態。或無意識之舉手、甩頭、抓癢、睜眼、閉眼、打哈欠
等等,都是眼睛看得到的塵境。
<<<<二二二二>>>>、、、、聲聲聲聲
云何聲云何聲云何聲云何聲????謂耳之境謂耳之境謂耳之境謂耳之境,,,,執受大種執受大種執受大種執受大種音音音音聲聲聲聲、、、、非執受大種非執受大種非執受大種非執受大種音音音音聲聲聲聲、、、、
俱大種俱大種俱大種俱大種音音音音聲聲聲聲。。。。諸心諸心諸心諸心、、、、心法心法心法心法,,,,是能執受是能執受是能執受是能執受;;;;蠢動之類蠢動之類蠢動之類蠢動之類,,,,是所是所是所是所
執受執受執受執受。。。。執受大種執受大種執受大種執受大種音音音音聲者聲者聲者聲者,,,,如手相擊如手相擊如手相擊如手相擊、、、、語言等聲語言等聲語言等聲語言等聲。。。。非執受非執受非執受非執受
大種大種大種大種音音音音聲者聲者聲者聲者,,,,如風林如風林如風林如風林、、、、駛水等聲駛水等聲駛水等聲駛水等聲。。。。俱大種俱大種俱大種俱大種音音音音聲者聲者聲者聲者,,,,如手如手如手如手
擊鼓等聲擊鼓等聲擊鼓等聲擊鼓等聲。。。。
【【【【解解解解】:】:】:】:那什麼叫做聲音呢?就是耳朵所接受外面的音波聲塵為對象。
聲音可有三類:1、是『執受大種音聲』,指我們人自身體內之四大:
地、水、火、風所發出的聲音,從振動聲帶經鼻腔、喉頭、口腔之舌
齒等作用,振動發出不同音調聲波,經由空氣、金屬、電波等為媒介,
而傳導到對方或自己聽得到的聲音。如我們自己的雙手互相拍擊、口
中發出的聲音。其他有情眾生也一樣。2、是『非執受大種音聲』:是
指不由我們人體內發出的聲音,是由外面自然界的地、水、火、風等
所發出的聲音;如風吹樹林發出咻咻嘩嘩的聲、舟船行駛在水面,風
吹草動、地震海嘯、山崩地裂等等所發出的聲音。凡外界存在的物質,
- 12 -
所發出的聲音均屬之。3、『俱大種音聲』,是指由我們人和大自然界共
同為因,所發出的聲音。如用手打擊鼓發出咚咚響、敲鑼、吹樂器、
彈琴等等之聲音。這些聲音是我們人諸六識心法(如:眼、耳、鼻、
舌、身、意等識)、五十一心所法(如:貪、瞋、癡、慢、疑、信、慚、
愧等),所能感受得到的;就是其他一切蠢動之類的有情識眾生,也是
同樣所能感受得到。
<<<<三三三三>>>>、、、、香香香香
云何香云何香云何香云何香????謂鼻之境謂鼻之境謂鼻之境謂鼻之境,,,,好香好香好香好香、、、、惡香惡香惡香惡香、、、、平等香平等香平等香平等香。。。。好香者好香者好香者好香者,,,,謂謂謂謂
與鼻合時與鼻合時與鼻合時與鼻合時,,,,於蘊相續於蘊相續於蘊相續於蘊相續,,,,有所順益有所順益有所順益有所順益;;;;惡香者惡香者惡香者惡香者,,,,謂與鼻合時謂與鼻合時謂與鼻合時謂與鼻合時,,,,
於蘊相續於蘊相續於蘊相續於蘊相續,,,,有所違損有所違損有所違損有所違損;;;;平等香者平等香者平等香者平等香者,,,,謂與鼻合時謂與鼻合時謂與鼻合時謂與鼻合時,,,,無所損無所損無所損無所損
益益益益。。。。
【【【【解解解解】:】:】:】:那什麼叫做香氣呢?就是鼻子對好香、惡香、不好不惡的平等
香等等,以外緣所嗅到的塵境為對象。鼻子聞到、嗅到的東西有三類:
1、是『好香』:是指鼻子同香氣碰到、聞到,對我們這個五蘊身心有
所順益,很合需要,有所益處。如:黑沉香、芬多精是。2、『惡香』:
是指我們鼻子聞到的氣味,會對身心有所違害、損害;如毒煙、廢氣、
沼氣、一氧化氮等等。3、『平等香』:是說該氣味給鼻子接觸聞到、嗅
到時,對我們身心五蘊沒有什麼損害或利益、無所謂;如一般沒有污
濁的空氣。
<<<<四四四四>>>>、、、、味味味味
云何味云何味云何味云何味????謂舌之境謂舌之境謂舌之境謂舌之境,,,,甘甘甘甘、、、、醋醋醋醋、、、、鹼鹼鹼鹼、、、、辛辛辛辛、、、、苦苦苦苦、、、、淡等淡等淡等淡等。。。。
【【【【解解解解】:】:】:】:那什麼叫做味道呢?是說舌頭上佈滿味蕾神經系統,對食物經
口咬
ㄧ
ㄠ
ˇ
嚼
ㄐ
ㄧ
ㄠ
ˊ
,唾液分泌酵素消化物後,可以嚐到食物的甜、酸、苦、辣、
鹹、淡等等,是所外面塵境的滋味。
<<<<五五五五>>>>、、、、觸觸觸觸
- 13 -
云何觸一分云何觸一分云何觸一分云何觸一分????謂身之境謂身之境謂身之境謂身之境,,,,除大種除大種除大種除大種。。。。謂滑性謂滑性謂滑性謂滑性、、、、澀性澀性澀性澀性、、、、重性重性重性重性、、、、
輕性輕性輕性輕性、、、、冷冷冷冷、、、、飢飢飢飢、、、、渴等渴等渴等渴等。。。。滑謂細軟滑謂細軟滑謂細軟滑謂細軟。。。。澀澀澀澀
ㄙ
ㄜ
ˋ
謂謂謂謂麤麤麤麤
ㄘ
ㄨ
強強強強。。。。重謂可重謂可重謂可重謂可
稱稱稱稱,,,,輕謂反是輕謂反是輕謂反是輕謂反是。。。。煖欲為冷煖欲為冷煖欲為冷煖欲為冷;;;;觸是冷因觸是冷因觸是冷因觸是冷因,,,,此即於因立其果此即於因立其果此即於因立其果此即於因立其果
稱稱稱稱;;;;如說諸佛出世如說諸佛出世如說諸佛出世如說諸佛出世樂樂樂樂,,,,演說正法樂演說正法樂演說正法樂演說正法樂,,,,眾僧和合樂眾僧和合樂眾僧和合樂眾僧和合樂,,,,同修同修同修同修
精進樂精進樂精進樂精進樂,,,,精精精精進勤苦進勤苦進勤苦進勤苦,,,,雖是樂因雖是樂因雖是樂因雖是樂因,,,,即說為樂即說為樂即說為樂即說為樂,,,,此亦如是此亦如是此亦如是此亦如是。。。。
欲食為飢欲食為飢欲食為飢欲食為飢,,,,欲飲為渴欲飲為渴欲飲為渴欲飲為渴,,,,說亦如是說亦如是說亦如是說亦如是。。。。已說七種造觸已說七種造觸已說七種造觸已說七種造觸,,,,及前及前及前及前
四大四大四大四大,,,,十一種等十一種等十一種等十一種等。。。。
【【【【解解解解】:】:】:】:那什麼是『觸一分』呢?就是說把能造觸的身之境的大種,那
些地、水、火、風等生理作用除開,剩下心理作用這一分觸。就是物
理及心理之滑性、澀性、重性、輕性、冷、飢、渴等,感受作用為對
象。『滑』就是指細軟,摸上去感到細膩圓滑。『澀』是指粗糙,『強』
是指硬梆梆,碰上去沒有光滑。以上所講的是指物質本身具有那些構
成的元素。不是指心理感覺。『重』是指有份量可稱重,『輕』則相反
沒份量;感覺要得到暖和為『冷』;冷感覺是一個結果,觸是冷因,暖
是火大,冷是一種物質,摸上去,令我們要暖和,此因素叫『冷』。它
是引起冷的感覺的物資因素。此是因上講果而立名。好像說『諸佛出
世』是樂,『演說正法』也是樂,『眾僧和合』也是樂,『同修精進努力』
也是樂,『精進勤苦』,精進雖苦,卻是樂的因,所以說它是樂。在這
裡講『冷』,觸是冷的因,我們就叫觸到的東西做『冷』。「欲食為飢」
是說想要吃,肚子有餓的感覺叫飢,是生理上起變化,使我們感觸到
飢餓難受的物質因素。『欲飲為渴』是說口乾,感覺到需要水來解渴,
這也是生理上和物質上引觸我們要喝水的物質因素;這『飢、渴』都
是「因的果稱」。已說七種造觸,及前四大,十一種等。是說觸分兩種:
能造觸的四大地、水、火、風,所造觸有七種:滑、澀、重、輕、冷、
飢、渴等,與前面的四大合起來共十一種。
丙丙丙丙 無表色無表色無表色無表色
<<<<一一一一>>>>、、、、有表業所生色有表業所生色有表業所生色有表業所生色
- 14 -
云何無表色等云何無表色等云何無表色等云何無表色等????謂有表業謂有表業謂有表業謂有表業、、、、三摩地所生無見無對色等三摩地所生無見無對色等三摩地所生無見無對色等三摩地所生無見無對色等。。。。
有表業者有表業者有表業者有表業者,,,,謂身謂身謂身謂身、、、、語表語表語表語表,,,,此通善此通善此通善此通善、、、、不善不善不善不善、、、、無記性無記性無記性無記性。。。。所生所生所生所生
色者色者色者色者,,,,謂即從彼善謂即從彼善謂即從彼善謂即從彼善、、、、不善表所生之色不善表所生之色不善表所生之色不善表所生之色。。。。此不可顯示此不可顯示此不可顯示此不可顯示,,,,故故故故
名無表名無表名無表名無表。。。。
【【【【解解解解】:】:】:】:那什麼叫做「無表色等」呢?它有兩種就是:「有表業」和「三
摩地所生無見無對色等」。「有表業」是說由我們的內心意業所表現在
外,能看到、聽到的身體上肢體行為語言,和口語表達上,令人聽得
懂的話語。這些動作語言可通善業、惡業、不善不惡的無記業。。。。而『所
生色者,謂即從彼善、不善表所生之色。此不可顯示,故名無表』是
說從這些善、惡、無記等行為,所表顯現出來潛藏在內心,給人看不
到的心理感受情形。所以說「無表」。
<<<<二二二二>>>>、、、、三摩地所生色三摩地所生色三摩地所生色三摩地所生色
三摩地所生色者三摩地所生色者三摩地所生色者三摩地所生色者,,,,謂四靜慮所生色等謂四靜慮所生色等謂四靜慮所生色等謂四靜慮所生色等。。。。此無表色是所造此無表色是所造此無表色是所造此無表色是所造
性性性性,,,,名善律儀名善律儀名善律儀名善律儀、、、、不善律儀等不善律儀等不善律儀等不善律儀等,,,,亦名業亦名業亦名業亦名業,,,,亦名種子亦名種子亦名種子亦名種子。。。。
【【【【解解解解】:】:】:】:先說『三摩地所生色者,謂四靜慮所生色等。』是說由修四禪
八定中所顯發生出來的情況,也叫做「定境色」。人若修禪觀有成:一
心觀想自身為:地、水、火、風、青、黃、赤、白等等,其人本身會
不自覺變成該所觀想的物質,或經旁人看到的,也是如此現象,但人
出定以後,一切又恢復原狀。這就叫做四靜慮所生色。如有神通者所
幻化出的境色。再說『此無表色是所造性,名善律儀、不善律儀等,
亦名業,亦名種子。』是說這些無表色所造的善、惡、無記業等,有
合乎善的行為、惡的行為和不善不惡的行為,它們都會留下種子,積
存潛伏在阿賴耶識裡,將來等待機緣成熟,以後都要受到善惡業果報
的;業力是經驗的保存。所以說它們叫業或種子。其中有覆無記會障
覆聖道,無覆無記則否。
第三項第三項第三項第三項::::小結小結小結小結((((/三種色三種色三種色三種色))))
- 15 -
如是諸色如是諸色如是諸色如是諸色,,,,略為三種略為三種略為三種略為三種::::一者一者一者一者,,,,可見有對可見有對可見有對可見有對。。。。二者二者二者二者,,,,不可見不可見不可見不可見
有對有對有對有對。。。。三者三者三者三者,,,,不可見無對不可見無對不可見無對不可見無對。。。。是中是中是中是中,,,,可見有對者可見有對者可見有對者可見有對者,,,,謂顯色謂顯色謂顯色謂顯色
等等等等;;;;不可見有對者不可見有對者不可見有對者不可見有對者,,,,謂眼根等謂眼根等謂眼根等謂眼根等;;;;不可見無對者不可見無對者不可見無對者不可見無對者,,,,謂無表謂無表謂無表謂無表
色等色等色等色等。。。。
【【【【解解解解】:】:】:】:現在綜合以上所說的『色』,可略微加以說明,約有三種類別:
1、叫做『可見可對』,可用眼睛看得到,手摸得到,身碰撞得到的,
彼此相對互有質地障礙,就是那些顯眼的色彩境界等等。2、叫做『不
可見有對』,就是指那些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聲音、香嗅、
味道、觸摸等等器官,其內精細清淨的神經細胞組織,一般用肉眼看
不到,只能藉用顯微鏡下,才能見的物質東西,也只有修天眼通的人
才能見得到。3、叫做『不可見無對』,是指那些無表色,由我們人身
體四大所造,身口意行為,而顯示出善惡業種子,儲存在阿賴耶識中
的種子業力,將來遇緣而產生的果報。
第二節第二節第二節第二節::::受蘊受蘊受蘊受蘊
云何受蘊云何受蘊云何受蘊云何受蘊????受有三種受有三種受有三種受有三種,,,,謂樂受謂樂受謂樂受謂樂受、、、、苦受苦受苦受苦受、、、、不苦不樂受不苦不樂受不苦不樂受不苦不樂受。。。。樂樂樂樂
受者受者受者受者,,,,謂此滅時謂此滅時謂此滅時謂此滅時,,,,有和合欲有和合欲有和合欲有和合欲。。。。苦受者苦受者苦受者苦受者,,,,謂此生時謂此生時謂此生時謂此生時,,,,有乖有乖有乖有乖
離欲離欲離欲離欲。。。。不苦不樂受者不苦不樂受者不苦不樂受者不苦不樂受者,,,,謂無二欲謂無二欲謂無二欲謂無二欲。。。。無二欲者無二欲者無二欲者無二欲者,,,,謂無和合謂無和合謂無和合謂無和合
及乖離欲及乖離欲及乖離欲及乖離欲。。。。受受受受,,,,謂識之領納謂識之領納謂識之領納謂識之領納。。。。
【【【【解解解解】:】:】:】:那什麼是『受蘊』呢?講到『受』可有三種,就是:樂受、苦
受、不苦不樂受。1、『樂受』:它是一種心理感覺作用,各人主觀的情
緒感情舒暢接受,假使這東西失去了、沒有滅了,希望還要保有,想
要一直持續著,有那種捨不得和合的欲望想法。2、『苦受』,是指這東
西存在,生起的時候,各人內心主觀的情緒,感覺到討厭、厭惡、不
快、痛苦、難受等等,希望它趕快離去,不想和它有任何關係和合的
想法。3、『不苦不樂受』,就是說該感覺,沒有樂受也沒有苦受,平平
常常的,心理上沒有想跟它和合或乖離的東西。此處所說的『受』是
指八識所領納感受塵境的意思,對境生起好壞苦樂憂喜捨的『受』。其
實佛法講『受』還有三種,就是『憂受』、『喜受』和『捨受』。『憂』
- 16 -
指心理上的憂慮、憂愁、憂鬱。『喜』是指心理感覺歡喜、高興。『捨』
是指身心上沒什麼分別,不在意、無所謂、不貪著的意思。學佛『修
定』,能讓人對任何物質東西的享受,或心理感動的「苦、樂、憂、喜、
捨」逐漸想得開、放得下,對外面塵境的五欲:財、色、名、食、睡,
或是色、聲、香、味、觸等引誘,是可拋棄;內心激昂的欲望情緒,
逐漸緩和下來,有時甘脆捨掉外緣,保持平靜的內心,只圖生活上的
基本要求,一切是皆可放棄,所謂人到無求品自高。能這樣,人類就
不會產生社會種種問題,則天下太平了。
第三節第三節第三節第三節::::想蘊想蘊想蘊想蘊
云何想蘊云何想蘊云何想蘊云何想蘊????謂能增勝取諸境相謂能增勝取諸境相謂能增勝取諸境相謂能增勝取諸境相。。。。增勝取者增勝取者增勝取者增勝取者,,,,謂勝力能謂勝力能謂勝力能謂勝力能
取取取取。。。。如大力者如大力者如大力者如大力者,,,,說名勝力說名勝力說名勝力說名勝力。。。。
【【【【解解解解】:】:】:】:那什麼叫做『想蘊』呢?就是內心對外諸多境界「取相」的印
象作用。外界透過感官的認識,心起一種強而有勢力想佔有一席之地。
所謂『增勝取』就是對境界執著不放的心理作用。好像一個大力士,
他握有很大的能力,能夠執取不放,故說『勝力』。「想」是一個人在
認識周圍環境、宇宙世界,正確或錯誤的一種根源,在修行上能修種
種的『想』;如修假想觀之不淨觀,還有禪定的有想定、無想定,都有
「想」,修到滅受想定,受和想都滅了。
第四節第四節第四節第四節::::行蘊行蘊行蘊行蘊
云何行蘊云何行蘊云何行蘊云何行蘊????謂除受謂除受謂除受謂除受、、、、想諸餘心法想諸餘心法想諸餘心法想諸餘心法,,,,及心不相應行及心不相應行及心不相應行及心不相應行。。。。
【【【【解解解解】:】:】:】:那什麼是『行蘊』呢?就是除掉那些「色、受、想、識、及心
不相應行法」。『行蘊』是指我們人從取相到心的意志作用,心理決定
要去採取行動,心裡發出命令,而透過身口意去造作;也叫作思心所。
原來佛法分有為法與無為法兩大類。1、有為法是與心、心所相應的;
2、無為法是與心、心所不相應的法。在一切有為法中把色、受、想、
識等四蘊除掉外,只剩下的都稱行蘊。『行蘊』有兩類:與心相應行和
- 17 -
與心不相應行。
第一項第一項第一項第一項::::心相應行心相應行心相應行心相應行((((除除除除色色色色、、、、受受受受、、、、想想想想外外外外之心所法之心所法之心所法之心所法))))
云何云何云何云何餘心法餘心法餘心法餘心法????謂與心相應諸行謂與心相應諸行謂與心相應諸行謂與心相應諸行。。。。觸觸觸觸、、、、作意作意作意作意、、、、思思思思;;;;欲欲欲欲、、、、勝勝勝勝
解解解解、、、、念念念念、、、、三摩地三摩地三摩地三摩地、、、、慧慧慧慧;;;;信信信信、、、、慚慚慚慚、、、、愧愧愧愧、、、、無貪無貪無貪無貪、、、、無瞋無瞋無瞋無瞋、、、、無癡無癡無癡無癡、、、、
精進精進精進精進、、、、輕安輕安輕安輕安、、、、不放逸不放逸不放逸不放逸、、、、捨捨捨捨、、、、不害不害不害不害;;;;貪貪貪貪、、、、瞋瞋瞋瞋、、、、慢慢慢慢、、、、無明無明無明無明、、、、
見見見見、、、、疑疑疑疑;;;;無慚無慚無慚無慚、、、、無愧無愧無愧無愧;;;;昏沉昏沉昏沉昏沉、、、、掉舉掉舉掉舉掉舉、、、、不信不信不信不信、、、、懈怠懈怠懈怠懈怠、、、、放逸放逸放逸放逸、、、、
失念失念失念失念、、、、散亂散亂散亂散亂、、、、不正知不正知不正知不正知;;;;惡作惡作惡作惡作、、、、睡眠睡眠睡眠睡眠、、、、尋尋尋尋、、、、伺伺伺伺。。。。是諸心法是諸心法是諸心法是諸心法。。。。
【【【【解解解解】:】:】:】:那什麼叫做『餘心法呢』?就是那些與心相應的諸行。就是除
了色、受、想以外,其他行與識和心有相應的種種心所法。它們有五
遍行的:觸、作意、受、想、思;五別境的:欲、勝解、念、定(/三
摩地)慧;十一善心所的:信、慚、愧、無貪、無瞋、無癡、精進、
輕安、不放逸、捨、不害等;六根本煩惱的:貪、瞋、慢、無明、見、
疑等;十隨煩惱的:無慚、無愧、昏沈、掉舉、不信、懈怠、放逸、
失念、散亂、不正知等;四不定煩惱的:惡作、睡眠、尋、伺等等(還
有十心所詳見以下分解),如是以上共五十一位之諸心法都包括在裡
面,。
五是遍行五是遍行五是遍行五是遍行,,,,此遍一切善此遍一切善此遍一切善此遍一切善、、、、不善不善不善不善、、、、無記心無記心無記心無記心,,,,故名遍行故名遍行故名遍行故名遍行。。。。五五五五
是別境是別境是別境是別境,,,,此五一一於差別境展轉決定此五一一於差別境展轉決定此五一一於差別境展轉決定此五一一於差別境展轉決定,,,,性不相離性不相離性不相離性不相離,,,,是中是中是中是中
有一有一有一有一,,,,必有一切必有一切必有一切必有一切。。。。十一為善十一為善十一為善十一為善。。。。六為煩惱六為煩惱六為煩惱六為煩惱。。。。餘是隨煩惱餘是隨煩惱餘是隨煩惱餘是隨煩惱。。。。
四為不定四為不定四為不定四為不定,,,,此不定此不定此不定此不定四四四四,,,,非正非正非正非正、、、、隨煩惱隨煩惱隨煩惱隨煩惱,,,,以通善及無記性以通善及無記性以通善及無記性以通善及無記性
故故故故。。。。觸等觸等觸等觸等,,,,體性及業體性及業體性及業體性及業,,,,應當解釋應當解釋應當解釋應當解釋。。。。
【【【【解解解解】:】:】:】:現在解釋什麼叫做五遍行?是說這些:觸、作意、受、想、思,
它們能遍行三性:善、惡、無記的不善不惡等心;換言之,我們人的
眼、耳、鼻、舌、身、意等任何識一生起來,這五個決定跟隨著它共
同合作。這五個遍在我人的一切心理作用,所以叫五遍行。其實它還
遍行於一切之九地、三時、心、三性。五別境之:欲、勝解、念、定
(/三摩地)慧,是別別境界,各各有種種不同的境界,隨便那一個對
- 18 -
於差別的境界,展轉決定性不相離,是說其中有一個,其它四個必隨
在一起作用。譬如說「欲」的心理希望一起來,其它之勝解、念、定、
慧也隨著跟起來作用;因它不能遍行一切心故稱五別境。十一為善心
所。六為根本煩惱。其餘是十隨煩惱。四個為不定煩惱,此四個不定
煩惱,不是根本煩惱也不是隨煩惱,因為它通善惡及無記等三性。以
下從『觸』到『伺』的五遍行、五別境、十一善、六根本煩惱,其它
隨煩惱、四不定心所等等,其體性如何,及產生的業作用如何會影響
到其他,應當各別加以解釋。
甲甲甲甲 五遍行心所五遍行心所五遍行心所五遍行心所((((觸觸觸觸、、、、作意作意作意作意、、、、受受受受、、、、想想想想、、、、思思思思))))
<<<<一一一一>>>>、、、、觸觸觸觸
云何觸云何觸云何觸云何觸????謂三和合分別為性謂三和合分別為性謂三和合分別為性謂三和合分別為性。。。。三和三和三和三和,,,,謂眼謂眼謂眼謂眼、、、、色色色色、、、、識如是識如是識如是識如是
等等等等,,,,此諸和合此諸和合此諸和合此諸和合,,,,心心心心、、、、心法生心法生心法生心法生,,,,故名為觸故名為觸故名為觸故名為觸。。。。與受所依為業與受所依為業與受所依為業與受所依為業。。。。
【【【【解解解解】:】:】:】:那什麼叫做『觸』呢?原來它必須要有三個條件,分別和合在
一起才能形成;『三和』就是要有健全的眼睛器官、視覺神經系統和外
塵做背景,才能產生視覺辨認東西;這三樣都俱全和合,那心法、心
所法才能發生,所以才叫『觸』。『如是等』是說其它沒提到的耳、鼻、
舌、身、意,聲、香、味、觸、法,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等十八界,一有了三和,心就可感『受』外境的存在,所以說『受』
依它而起。若其中有一個器官、神經系統有所缺陷或不健全有毛病,
就不能發生完整的作用。而這個『觸』有三種:1、合意的樂觸可起貪
心所;2、不合樂意苦的觸可起瞋心所;3、不苦不樂和意的觸可起癡
心所。佛法講究『修行』,有智慧的人在接觸外境的一剎那間,他馬上
就會體會想到這些世俗的東西,到最終的結果是什麼,只有無常、苦、
空,因為樂久生厭煩,又變苦苦追求另一種目標的樂,永久沒完沒了,
永遠生在痛苦中,所謂樂極生悲是;雖有否極泰來,最終還是逃不了
無常到來;故有智慧的人能懸崖勒馬,看緊攀緣的器官和念頭,隨時
轉移目標,定下心來走上修行的路;而不會隨念頭到處去繼續攀緣造
業。像世間一些財團,他們無止境地在追求搜括財富,把錢財集中在
- 19 -
少數人手裏,自己獨享樂果,還自不知足;讓其他絕大多數人,生活
在不均富下痛苦下,那怎何不捫心自問,於心何安?於心何忍?
<<<<二二二二>>>>、、、、作意作意作意作意
云何作意云何作意云何作意云何作意????謂令心發悟為性謂令心發悟為性謂令心發悟為性謂令心發悟為性。。。。令心令心令心令心、、、、心法心法心法心法現現現現前警動前警動前警動前警動,,,,是是是是
憶念義憶念義憶念義憶念義。。。。任持攀緣心為業任持攀緣心為業任持攀緣心為業任持攀緣心為業。。。。
【【【【解解解解】:】:】:】:那什麼叫做『作意』呢?就是有一種力量不知不覺地,把我們
的心激發引去注意那個境界,使心警覺繫念想到那裡去;其作用就是
有個力量,能夠支持影響這個心去攀緣境界。到這裡五遍行已提到觸、
作意、受、想等心所了,雖沒很明顯提到受和想之二心所,但已包括
在內了。若想要知道清楚,可再另參見本人所著的『百法明門論』,對
五遍行與五別境之解釋。
<<<<三三三三>>>>、、、、思思思思
云何思云何思云何思云何思????謂於功德謂於功德謂於功德謂於功德、、、、過失及以俱非過失及以俱非過失及以俱非過失及以俱非,,,,令心造作令心造作令心造作令心造作;;;;意業為意業為意業為意業為
性性性性。。。。此性若有此性若有此性若有此性若有,,,,識攀緣用即現在前識攀緣用即現在前識攀緣用即現在前識攀緣用即現在前,,,,猶如磁石引鐵令動猶如磁石引鐵令動猶如磁石引鐵令動猶如磁石引鐵令動。。。。
能推善能推善能推善能推善、、、、不善不善不善不善、、、、無記心為業無記心為業無記心為業無記心為業。。。。
【【【【解解解解】:】:】:】:那什麼叫做『思』心所呢?它就是心理作用中的意志行為,有
積極採取行動,即刻要對付外面境界的動作。它可會令心透過身口意
造作出善的功德、惡的過失及非善非惡的業來,這其中以思想之「意
業」為主要的要素。因有此思心所為性,識緣慮境界的作用立刻現前。
這可比喻磁石(/磁鐵)的磁場一樣能吸引鐵片一樣,只要拉動磁石,
鐵就跟著滑動。這『思心所』能推動善心所造善業、不善心所造不善
業、無記心所造無記業。故說思心所在造業上最重要,所謂「擒賊先
擒王」。講『修行』就是要好好地觀照這『思心所』。
乙乙乙乙 五別境心所五別境心所五別境心所五別境心所
<<<<一一一一>>>>、、、、欲欲欲欲
- 20 -
云何欲云何欲云何欲云何欲????謂於可愛樂事謂於可愛樂事謂於可愛樂事謂於可愛樂事,,,,希望為性希望為性希望為性希望為性。。。。愛樂事者愛樂事者愛樂事者愛樂事者,,,,所謂可所謂可所謂可所謂可
愛見愛見愛見愛見、、、、聞等事聞等事聞等事聞等事。。。。是願樂希求之義是願樂希求之義是願樂希求之義是願樂希求之義。。。。能與精進能與精進能與精進能與精進所依為業所依為業所依為業所依為業。。。。
【【【【解解解解】:】:】:】:接著說五別境,什麼叫做『欲』呢?就是對可愛的、好的,心
想希望要得到的東西。『愛樂事』,就是對我們所看到的、聽到、嗅到、
嚐到、觸到的等等「見聞覺知」等事,感覺到很可愛、舒服,表示願
求希望得到。這『欲心所』可以引起我們人精進勇往直前、不怕挫折、
失敗。所以說這『欲』有好、壞兩方面說明,往修行好的方面是善,
若往壞得方面是造惡。
<<<<二二二二>>>>、、、、勝解勝解勝解勝解
云何勝解云何勝解云何勝解云何勝解????謂於決定境謂於決定境謂於決定境謂於決定境,,,,如所了知如所了知如所了知如所了知,,,,印可為性印可為性印可為性印可為性。。。。決定境決定境決定境決定境
者者者者,,,,謂於五蘊等謂於五蘊等謂於五蘊等謂於五蘊等,,,,如如如如日親日親日親日親說說說說::::色如聚沫色如聚沫色如聚沫色如聚沫、、、、受如水泡受如水泡受如水泡受如水泡、、、、想想想想
如陽炎如陽炎如陽炎如陽炎、、、、行如芭蕉行如芭蕉行如芭蕉行如芭蕉、、、、識如幻境識如幻境識如幻境識如幻境,,,,如是決定如是決定如是決定如是決定;;;;或如諸法所或如諸法所或如諸法所或如諸法所
住自相住自相住自相住自相,,,,謂即如是而生決定謂即如是而生決定謂即如是而生決定謂即如是而生決定。。。。言決定者言決定者言決定者言決定者,,,,即印持義即印持義即印持義即印持義。。。。餘餘餘餘
無引轉為業無引轉為業無引轉為業無引轉為業。。。。此增勝此增勝此增勝此增勝故故故故,,,,餘所不能引餘所不能引餘所不能引餘所不能引。。。。
【【【【解解解解】:】:】:】:那什麼叫做『勝解』呢?就是我們人對某件事有深刻的認識,
發生信仰心,就起欲要求實現做了。已下定決心想要致力貫徹做某一
件事情,經處心積慮,從各方面去準備,搜集資料,尋找訊息,安排
計劃、步驟,都了解得清清楚楚,認可確定如此,可放心行去。『決定
境』是說對於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法上,如是決定。就如佛陀(/
日親)所說的:「色如聚沫」,指物質東西外表看起來好像很實在,其
實像下雨所聚在一起的泡沫,裡面都是空氣;「受如水泡」,是指我們
的感受,也如下雨滴下來的水泡,一下子就消失沒了;「想如陽炎」是
說我們的想相如太陽曬在馬路上,熱氣蒸發,遠看如一片水,那麼的
讓人錯覺,那會是真實的水呢?「行如芭蕉」是說我們的意志造作行
為,像一根芭蕉支幹的不實,它只是由層層葉子所包圍而已;「識如幻
境」,是說我們的辨識,如魔術師所表演的假相供觀眾娛樂而已,全都
是假的。佛陀要我們修行人,對色、受、想、行、識等,要深刻瞭解
- 21 -
它,可都是無常、虛妄、不實在的。表面上看像是那樣,實際卻非如
是。『或如諸法所住自相,謂即如是而生決定。』是說一一法都有它的
特性和自相。如地有堅性、水有濕性、觸有觸的性、受有受的自性,
想有想的自性,各有其特性不互干涉。「言決定者即印持義」,決定就
是印可、堅持的意思。「此增勝故,餘所不能引」,是說因為勝解的力
量很強,所以不是其他所拉得走;不管其他用多大的威脅、利誘,講
什麼道理,也不予理睬。這才是真正有信心,有勝解,有信仰。這好
像對學佛有信心的人,千呼萬喚也拉他不走。
<<<<三三三三>>>>、、、、念念念念
云何念云何念云何念云何念????謂於慣習事謂於慣習事謂於慣習事謂於慣習事,,,,心不忘失心不忘失心不忘失心不忘失,,,,明記為性明記為性明記為性明記為性。。。。慣習事者慣習事者慣習事者慣習事者,,,,
謂曾所習行謂曾所習行謂曾所習行謂曾所習行。。。。與不散亂所依為業與不散亂所依為業與不散亂所依為業與不散亂所依為業。。。。
【【【【解解解解】:】:】:】:那什麼叫做『念』呢?這是一種心所作用,對於以往經歷所說
過的、聽過的、想過的、做過的、學習過的事情,心能夠記憶不忘失,
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只要一想就現前。人若有散心雜念、就不容易
想出來,所以說它依住不散亂心。這個『念』在佛法中對修禪定很重
要。如念佛念到一心不亂,隨時隨地心都在想著佛、口念著佛,便可
期待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
<<<<四四四四>>>>、、、、三摩地三摩地三摩地三摩地((((/定定定定))))
云何三摩地云何三摩地云何三摩地云何三摩地????謂於所觀事謂於所觀事謂於所觀事謂於所觀事,,,,心一境性心一境性心一境性心一境性。。。。所觀事者所觀事者所觀事者所觀事者,,,,謂五謂五謂五謂五
蘊等蘊等蘊等蘊等,,,,及無常及無常及無常及無常、、、、苦苦苦苦、、、、空空空空、、、、無我等無我等無我等無我等。。。。心一境者心一境者心一境者心一境者,,,,是專注義是專注義是專注義是專注義。。。。
與智所依為業與智所依為業與智所依為業與智所依為業,,,,由心定故由心定故由心定故由心定故,,,,如實了知如實了知如實了知如實了知。。。。
【【【【解解解解】:】:】:】:那什麼叫做『三摩地』呢?它原來是梵語,也叫『三昧』。指
心「等持」,心平等保持同在一個狀態不變的意思。也就是對所觀想的
境,心能平等保持同一個狀態。前念後念,念念一直都在同一個境界
上,心不會散亂東跑西跑。『所觀事者,謂五蘊等,及無常、苦、空、
無我等。』就是對所觀想的,如自相的五蘊、六根、六處、六識等十
- 22 -
八界,它們各有其特性與自相,像地的堅性、水的濕性、火的煖性、
風的動性等等;又如觀四聖諦、十二因緣等等法門,以及那普遍共相
的無常、苦、空、無我等等之事相。『心一境者,是專注義。』是指心
專注,念念剎那、剎那都在同一個境地,不跑到別的地方去。『與智所
依為業,由心定故,如實了知。』是說依這個定而可發起智慧,因為
心定,能夠引發如實了知真諦,這才算是真般若。這個定還可引發神
通,但佛不鼓勵弟子刻意學,因不究竟故。
<<<<五五五五>>>>、、、、慧慧慧慧
云何慧云何慧云何慧云何慧????謂即於彼謂即於彼謂即於彼謂即於彼,,,,擇法為性擇法為性擇法為性擇法為性。。。。或如理所引或如理所引或如理所引或如理所引,,,,或不如理或不如理或不如理或不如理
所引所引所引所引,,,,或俱非所引或俱非所引或俱非所引或俱非所引。。。。即於彼者即於彼者即於彼者即於彼者,,,,謂所觀事謂所觀事謂所觀事謂所觀事。。。。擇法者擇法者擇法者擇法者,,,,謂謂謂謂
於諸法自相於諸法自相於諸法自相於諸法自相、、、、共相共相共相共相,,,,由慧簡擇由慧簡擇由慧簡擇由慧簡擇,,,,得決定故得決定故得決定故得決定故。。。。如理所引者如理所引者如理所引者如理所引者,,,,
謂佛弟子謂佛弟子謂佛弟子謂佛弟子。。。。不如理所引者不如理所引者不如理所引者不如理所引者,,,,謂諸外道謂諸外道謂諸外道謂諸外道。。。。俱非所引俱非所引俱非所引俱非所引,,,,謂餘謂餘謂餘謂餘
眾生眾生眾生眾生。。。。斷疑為業斷疑為業斷疑為業斷疑為業。。。。慧能簡擇慧能簡擇慧能簡擇慧能簡擇,,,,於諸法中得決定故於諸法中得決定故於諸法中得決定故於諸法中得決定故。。。。
【【【【解解解解】:】:】:】:那什麼叫做『慧』呢?就是我們對諸法事物的看法,具有聰明
智慧,能觀察、選擇、分辨它如理所引,和不如理所引,或兩者都不
是的善惡、好壞、正誤等等。『擇法者,謂於諸法自相、共相,由慧簡
擇,得決定故。』就是對法觀察、抉擇、分別一切諸法的自相、共相,
由智慧來簡擇、抉別,而得到決定。『如理所引者,謂佛弟子。不如理
所引者,謂諸外道。俱非所引,謂餘眾生。』如合乎道理的,從聞思
修,如理思惟,真正瞭解無常、苦、空、無我的真理,引起般若智慧,
得到如實知的,就是佛弟子。不如理思惟的,與真理不相應,從不如
理、不合乎無常、苦、空、無我,所引生的智慧,叫外道。還有一種
普通眾生的智慧,也不合理的,也無所謂不合理的。『斷疑為業。慧能
簡擇,於諸法中得決定故。』是說有如理所引的般若智慧,就能夠斷
除疑惑,對世界的真理,有絕對正確的瞭解,對佛、法、僧三寶,對
苦、集、滅、道四諦,沒有疑惑。這是因為慧能夠簡擇,於諸法當中
得到一種決定的智慧,當然沒有疑惑了。在佛法修行中,先有戒再利
用念、定,才能引發出真正的智慧,所以念、定、慧之中,慧還是最
- 23 -
重要的。沒有正確的慧便輪成外道了。
丙丙丙丙 十一善心所十一善心所十一善心所十一善心所
<<<<一一一一>>>>、、、、信信信信
云何信云何信云何信云何信????謂於業謂於業謂於業謂於業、、、、果果果果、、、、諸諦諸諦諸諦諸諦、、、、寶等寶等寶等寶等,,,,深正符順深正符順深正符順深正符順,,,,心淨為心淨為心淨為心淨為
性性性性。。。。於業者於業者於業者於業者,,,,謂福謂福謂福謂福、、、、非福非福非福非福、、、、不動業不動業不動業不動業。。。。於果者於果者於果者於果者,,,,謂須陀洹謂須陀洹謂須陀洹謂須陀洹、、、、
斯陀含斯陀含斯陀含斯陀含、、、、阿那含阿那含阿那含阿那含、、、、阿羅漢果阿羅漢果阿羅漢果阿羅漢果。。。。於諦者於諦者於諦者於諦者,,,,謂苦謂苦謂苦謂苦、、、、集集集集、、、、滅滅滅滅、、、、
道諦道諦道諦道諦。。。。於寶者於寶者於寶者於寶者,,,,謂佛謂佛謂佛謂佛、、、、法法法法、、、、僧寶僧寶僧寶僧寶。。。。於如是業於如是業於如是業於如是業、、、、果等果等果等果等,,,,極極極極
相符順相符順相符順相符順,,,,亦名清淨及希求義亦名清淨及希求義亦名清淨及希求義亦名清淨及希求義,,,,與欲所依為業與欲所依為業與欲所依為業與欲所依為業。。。。
【【【【解解解解】:】:】:】:那什麼叫做『信』呢?就是對佛法所說的『業報、四果、四聖
諦、三寶』生起信心,絕對沒有起任何的懷疑。信『業報』就是信因
緣果報,善因生善果,惡因生惡果。『業』分三種:1、福業:善的行
為,如造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邪見等,能令人生在人間
或天上的果報。2、非福業:指造惡的行為,如殺、盜、淫、妄語、邪
見等,將墮到三惡道之地獄、惡鬼、畜牲。3、不動業:指修四禪八定
有成的人,可生初、二、三、四禪天,甚至於修非想非非想定的人,
可生到非想非非想天,等色界、無色界天。這是依他個人修禪定的力
量而定。因為色界、無色界,有不動的意思,所以叫不動業。如說得
初禪的人就要離五欲、惡的不善法(/五蓋),內心清淨不動;其他更深
的禪定當然都是不動的,不過一旦出了定,還是生死凡夫。故還要修
慧才可了生死。『果』是指相信修行人,可證得四果:初果須陀洹、二
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羅漢等。
證得初果的聖人,他證悟真理,斷煩惱,決定了生死,但還有七
番人間天上生死;若只剩一番生死的叫做二果;再上去三果,只在天
上證得,不會來人間了;證得四果的人,便不會有生死了。信『諦』
是說相信四聖諦:苦、集、滅、道的道理原則,相信人間是多變化的,
不管是物質界或精神上,都是在生、住、異、滅;成、住、壞、空;
生、老、病、死。人間的快樂是短暫的,即使快樂,隨著彈性疲勞,
也變成不快樂、厭煩,另又追尋其它新的快樂,人心永遠不滿足,那
- 24 -
會有快樂,除非修行。再說人的念頭是剎那、剎那在生滅,想東想西,
也是沒有固定永久性,它無常變化的,隨因緣不時地在轉變,是我們
個人無法掌控得了的(/無我)。其實這些苦是有其原因的(/集),就是
無明所造的惑,自造了許多惡因所感的惡果。人如懂得修:實行八正
道,就可斷滅這些惡果。在修這四聖諦當中,集諦就是『愛』,愛除男
女之愛外,還有其它的地獄五條根之「財、色、名、食、睡」或說「色、
聲、香、味、觸」等等執著不放。至於說信『三寶:佛、法、僧』,是
說相信有人能修正法、體悟正法,到達究竟圓滿的佛果,佛是無上正
等正覺的人,這就是『佛寶』;有隨佛修行的人,在四諦各法門,依法
修行,證悟諦理,一直往上修到究竟解脫,證到阿羅漢,這是『僧寶』;
而那些四諦、十二因緣、八正道,就是『法寶』。對以上的道理,有深
刻正確的理解,心『符』合相『順』,不相違反,到這時真正的信心,
煩惱都退開,就發生心清淨安定了。我們人有了信心的正法欲,有了
它,人就會起精進心,一直想要修下去。所以說「信為道元功德母」。
<<<<二二二二>>>>、、、、慚慚慚慚
云何慚云何慚云何慚云何慚????謂自增上及法增上謂自增上及法增上謂自增上及法增上謂自增上及法增上,,,,於所作罪羞恥為性於所作罪羞恥為性於所作罪羞恥為性於所作罪羞恥為性。。。。罪謂罪謂罪謂罪謂
過失過失過失過失,,,,智者所厭患故智者所厭患故智者所厭患故智者所厭患故。。。。羞恥者羞恥者羞恥者羞恥者,,,,謂不作眾罪謂不作眾罪謂不作眾罪謂不作眾罪。。。。防息惡行防息惡行防息惡行防息惡行
所依為業所依為業所依為業所依為業。。。。
【【【【解解解解】:】:】:】:那什麼叫做『慚』呢?是說對於自己所作不好、罪惡過失的行
為,心理上油然而生起一種羞恥,感覺到對不起人家、不好意思、難
為情的自我感覺;做壞事是有智慧的人所厭惡的;凡是具有羞恥心的
人,他不會去做那些罪惡的事。有『慚』心的人,可防止而滅除一切
身口意罪惡。它是一種以自己自尊心、尊重「己靈」,增上緣的力量,
和尊嚴真理法所給予的力量,使我們生起羞恥心,這叫『慚』。
<<<<三三三三>>>>、、、、愧愧愧愧
云何愧云何愧云何愧云何愧????謂他增上謂他增上謂他增上謂他增上,,,,於所作罪羞恥為性於所作罪羞恥為性於所作罪羞恥為性於所作罪羞恥為性。。。。他增上者他增上者他增上者他增上者,,,,謂謂謂謂
- 25 -
怖畏責罰及議論等怖畏責罰及議論等怖畏責罰及議論等怖畏責罰及議論等。。。。所有罪失所有罪失所有罪失所有罪失,,,,羞恥於他羞恥於他羞恥於他羞恥於他。。。。業如慚說業如慚說業如慚說業如慚說。。。。
【【【【解解解解】:】:】:】:那什麼叫做『愧』呢?是說對自己所做的壞事,影響於他人,
讓人家產生痛苦,自己感到惶恐不安、對不起別人,也怕受周圍的人
指責、懲罰與社會輿論的制裁,這種人還算良心發現,有救,人若到
輪落到無羞恥慚愧心,就與禽獸動物無異,不可救藥;好在,人異於
禽獸,大都有羞恥心,才好修行。但有句話說「人異於禽獸者幾稀」,
是說人和禽獸幾乎相等,有生理的一切所需,要吃喝拉睡,但人有良
心:羞愧心,才不至於等於四腳落地的禽獸;很值得深省。所以說我
們要自我反省,檢點自己,要依佛法去做,才不愧為今生來當人。
<<<<四四四四>>>>、、、、無貪無貪無貪無貪
云何無貪云何無貪云何無貪云何無貪????謂貪對治謂貪對治謂貪對治謂貪對治;;;;令深厭患令深厭患令深厭患令深厭患,,,,無著為性無著為性無著為性無著為性。。。。謂於諸有謂於諸有謂於諸有謂於諸有
及有資具染著為貪及有資具染著為貪及有資具染著為貪及有資具染著為貪;;;;彼之對治彼之對治彼之對治彼之對治,,,,說為無貪說為無貪說為無貪說為無貪,,,,此即有及有此即有及有此即有及有此即有及有
資具無染著義資具無染著義資具無染著義資具無染著義。。。。遍知生死諸過失故遍知生死諸過失故遍知生死諸過失故遍知生死諸過失故,,,,名為厭患名為厭患名為厭患名為厭患。。。。惡行不惡行不惡行不惡行不
起所依為業起所依為業起所依為業起所依為業。。。。
【【【【解解解解】:】:】:】:那什麼叫做『無貪』呢?說它是一種力量,能夠對治貪,壓制
貪心所,使它發不起來,慢慢使貪心漸漸沒了;不單是說無貪而已。
無貪使我們能對生死起一種深深的厭離心、過患心,瞭解現在快樂是
暫時,將來還是有憂患、過失,不再貪著在生死上,這才叫做「無貪」。
佛法講修行就是要針對這個愛著生死;無貪,正對治這個愛著:貪愛;
觀世間生死可厭,有過失,而生厭離心,不喜歡它;有這個無貪心所,
才能不執著生死、種種榮華富貴、名利、五欲等,自然而然不會去執
著它,對它生厭患,所以說「無著為性」。無貪就是對我們輪迴三界生
死的這個身心(/有)不去貪著,並且對依賴身心生活的那些身外物質,
它可供養我們生存的東西(/資具,器世界):五欲及食衣住行等等物質
也不取執著。換言之,就是對「自我愛」和「資具愛」不去貪著,有
少些能夠用就滿足。『遍知生死諸過失故,名為厭患。惡行不起所依為
業。』,是說我們都完全徹底知道貪是一切苦的因,生死流轉中的種種
過失、過患,都是貪所引起的,故要厭離。而無貪才能對治身口意諸
- 26 -
惡行,使它不會引起。
<<<<五五五五>>>>、、、、無瞋無瞋無瞋無瞋
云何無瞋云何無瞋云何無瞋云何無瞋????謂瞋對治謂瞋對治謂瞋對治謂瞋對治;;;;以慈為性以慈為性以慈為性以慈為性。。。。謂於眾生不損害義謂於眾生不損害義謂於眾生不損害義謂於眾生不損害義。。。。
業如無貪說業如無貪說業如無貪說業如無貪說。。。。
【【【【解解解解】:】:】:】:那什麼叫做『無瞋』呢?『瞋』就是對不合意、不滿的境界,
生起一種不好的、想辦法要去對付它的壞心腸。各式各樣的怨、恨、
暴力、傷害都是從瞋心引起來的。所謂「人一生起瞋恨心,可燒功德
林。」那如何對治瞋呢?就是用我們人人本具的同情心、慈愍心去發
揮,用同理心,站在對方想,自己不願受苦傷害,他人何嘗又不是,
於是產生憐憫心,算了、放他一馬,冤冤相報何時了,心中自然而然
釋放出來原諒他罷的心。對他不再懷有損害人的想法。人有了無瞋,
如無貪一樣,惡行就不起現行。瞋的過失很重,可是容易解決對治,『瞋』
是專門屬於欲界眾生;色界、無色界的眾生,已修到無瞋了。而貪愛
對修行人就較難於對治,它可是生死的根本,所以佛陀教導弟子特別
觀照這一點。而貪愛大都指五欲之財、色、名、食、睡等。
<<<<六六六六>>>>、、、、無癡無癡無癡無癡
云何無癡云何無癡云何無癡云何無癡????謂癡對治謂癡對治謂癡對治謂癡對治;;;;如實正行為性如實正行為性如實正行為性如實正行為性。。。。如實者如實者如實者如實者,,,,略謂四略謂四略謂四略謂四
聖諦聖諦聖諦聖諦,,,,廣謂十二緣起廣謂十二緣起廣謂十二緣起廣謂十二緣起。。。。於彼加行於彼加行於彼加行於彼加行,,,,是正知義是正知義是正知義是正知義。。。。業亦如無業亦如無業亦如無業亦如無
貪說貪說貪說貪說。。。。
【【【【解解解解】:】:】:】:那什麼叫做『無癡』呢?先說癡,就是無明、愚癡,不明事理,
不知道世間有三寶、聖人、因果、四諦、十二因緣等等;相反,真正
如實知道有這些法存在,而起來修行,就可說無癡、明了;所以說它
是對治愚癡用的。『如實者,略謂四聖諦,廣謂十二緣起。』是說如這
個真實的道理去瞭解,簡單說就是苦、集、滅、道四聖諦,廣泛說就
是十二因緣。『於彼加行,是正知義』。就是如實正知,如其實相而能
去瞭解,起而修行,這才算正知。
- 27 -
『業亦如無貪說。』同樣有癡,就要起害心,『無癡』,惡心就不起了。
佛法講貪、瞋、癡,犯惡做重罪而墮落的,其中以貪瞋癡最多。所以
叫它三不善根。而無貪、無瞋、無癡是三善根,一切善法中最重要的
那還是『無癡』,人有智慧,就不會造惡業感惡果受報。
<<<<七七七七>>>>、、、、精進精進精進精進
云何精進云何精進云何精進云何精進????謂懈怠對治謂懈怠對治謂懈怠對治謂懈怠對治;;;;善品現前善品現前善品現前善品現前,,,,勤勇為性勤勇為性勤勇為性勤勇為性。。。。謂若被謂若被謂若被謂若被
甲甲甲甲、、、、若加行若加行若加行若加行、、、、若無怯弱若無怯弱若無怯弱若無怯弱、、、、若不退轉若不退轉若不退轉若不退轉、、、、若無喜足若無喜足若無喜足若無喜足,,,,是如是如是如是如此此此此
義義義義。。。。圓滿成圓滿成圓滿成圓滿成就就就就善法為業善法為業善法為業善法為業。。。。
【【【【解解解解】:】:】:】:那什麼叫做『精進』呢?它是針對治懈怠講的,精進能發起一
種向上、向善的努力,最終達成目標。說『懈怠』是提不起精神,意
志懶散,不想起而修行,只耍嘴皮,說「好!好!修行很好,這我知
道,等待明天再說吧!」這樣一拖再拖,到臨死前還說,等我病好了
就修行;誰知無常一到,嗚呼哀哉,已不在人世間了。人一錯過機會,
再等來生也不可靠。『善品現前,勤勇為性。』是說我們遇到善法品現
前,如:信、慚、愧、無貪、無瞋、無癡等等,馬上義不容辭,勇猛、
努力以赴,用身口意去實踐,貫徹始終,而且還是細水長流,不會太
過衝刺,因而中途心灰意冷,放掉修行,這才叫做『精進』。『謂若被
甲、若加行、若無怯弱、若不退轉、若無喜足,是如此義。』是說修
行就好像出兵打仗一樣,事先妥善準備,身穿戰甲、頭戴鋼盔、手拿
槍矛利刃、弓箭,出發前進到陣地,要和敵人作一番生死決鬥,一心
抱著打勝仗凱旋而回的決心,殺敵不怯弱,不退轉,就是一次的把敵
人消滅,也不足為喜,因緊接著層層疊疊的考驗,還在後頭呢!真所
謂「雖關關難過,要關關過」,所到之處,要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有
一失足成千古恨的警覺;因修行的一路上,各個人都會遭遇到驚濤駭
浪、驚心動魄的事,要智慧冷靜適度調度,還要有過關斬將的本領和
能耐;與貪、瞋、癡等煩惱搏鬥,做殊死戰。這就是精進的最好意義
解釋。
至於說『圓滿成就善法為業。』是說有了精進善法就可以圓滿成
- 28 -
就,達到解脫生死的目標。修學佛法『精進、不放逸』是成功必備的
要件。如人修行一曝十寒,斷斷續續是不會成功的;這又如鑽木取火,
只要中途一停是不會生出火花的。上天給每一個人都很公平,一天二
十四小時,有人能把一天當作兩、三天來用;有人卻醉生夢死,糊裡
糊塗一天浪費過一天,毫無成就,那才算人生的最大悲哀。
<<<<八八八八>>>>、、、、輕安輕安輕安輕安
云何輕安云何輕安云何輕安云何輕安????謂謂謂謂麤麤麤麤
ㄘ
ㄨ
重對治重對治重對治重對治;;;;身心調暢身心調暢身心調暢身心調暢,,,,堪能為性堪能為性堪能為性堪能為性。。。。謂能謂能謂能謂能
棄捨十不善行棄捨十不善行棄捨十不善行棄捨十不善行,,,,除障為業除障為業除障為業除障為業。。。。由此力故由此力故由此力故由此力故,,,,除一切障除一切障除一切障除一切障,,,,轉捨轉捨轉捨轉捨
麤重麤重麤重麤重。。。。
【【【【解解解解】:】:】:】:那什麼叫做『輕安』呢?是說修禪定的人,要進入初禪以後,
內心才會生起輕安。真正的『輕安』是色界的善法,它能對治『麤重』;
輕安使我們身心的種種障礙、苦惱一切消失,它是輕鬆、自在、舒服,
能讓身體上的每一個細胞、每一條神經都顯得安適;而『麤重』是渾
身有壓力、不自在、不舒服、緊繃、鬧彆扭、神經過敏、緊張。至於
說『身心調暢,堪能為性』,是說修到輕安,使身心舒暢、調和,能夠
有擔當,負起往前進的能力。『謂能棄捨十不善行,除障為業。』是說
輕安的作用是能夠棄捨十種不善行,消除種種煩惱障礙修行。而『由
此力故,除一切障,轉捨麤重。』是說有輕安的力量能夠除一切障,
把本來麤重的捨掉轉到輕安。人修行若有輕安,它可是欲界人間一大
樂事。有人修定沉醉於此不肯出定,呼吸心跳都會暫停,被人誤以為
死亡,把他肉體給火化燒掉了,等再出定,神識找不到身體,放聲大
哭,魂魄日日夜夜嚷著要找我的身體在那裡?讓人驚嚇不已,那是還
沒開悟、沒智慧的下場,可見怎麼輕安自在,還是不能了生死。
<<<<九九九九>>>>、、、、不放逸不放逸不放逸不放逸
云何不放逸云何不放逸云何不放逸云何不放逸????謂放逸對治謂放逸對治謂放逸對治謂放逸對治;;;;依止無貪乃至精進依止無貪乃至精進依止無貪乃至精進依止無貪乃至精進,,,,捨諸不捨諸不捨諸不捨諸不
善善善善,,,,修彼對治諸善法故修彼對治諸善法故修彼對治諸善法故修彼對治諸善法故。。。。謂貪謂貪謂貪謂貪、、、、瞋瞋瞋瞋、、、、癡及以懈怠癡及以懈怠癡及以懈怠癡及以懈怠,,,,名為名為名為名為
- 29 -
放逸放逸放逸放逸;;;;對治彼故對治彼故對治彼故對治彼故,,,,是不放逸是不放逸是不放逸是不放逸。。。。謂依謂依謂依謂依無貪無貪無貪無貪、、、、無瞋無瞋無瞋無瞋、、、、無癡無癡無癡無癡、、、、
精進四法精進四法精進四法精進四法,,,,對治不善法對治不善法對治不善法對治不善法,,,,修習善法故修習善法故修習善法故修習善法故。。。。世世世世、、、、出世間正行出世間正行出世間正行出世間正行
所依為業所依為業所依為業所依為業。。。。
【【【【解解解解】:】:】:】:那什麼叫做『不放逸』呢?它是用來對治放逸的,先說什麼是
『放逸』,就是我們的心不放在正業上,一心想玩,到處亂闖,遊手好
閒,一有時間、金錢就計畫著怎樣去玩樂旅遊,尤其對貪境、瞋恨、
愚癡、懈怠放縱,不知加以收歛,不想積極為善。反之,對無貪、無
瞋、無癡、精進四善法,積極修習為之,就是不放逸。一切善法皆以
不放逸為本。無論是世間的好事業、學業,或是佛法中的出世間好事,
如行八正道、發菩提心、修菩薩行,乃至種種都靠不放逸來完成。故
說它是世、出世正行所依為業。
<<<<十十十十>>>>、、、、捨捨捨捨
云何捨云何捨云何捨云何捨????謂依如是無貪謂依如是無貪謂依如是無貪謂依如是無貪、、、、無瞋乃至精進無瞋乃至精進無瞋乃至精進無瞋乃至精進,,,,獲得心平等獲得心平等獲得心平等獲得心平等
性性性性、、、、心正直性心正直性心正直性心正直性、、、、心無功用性心無功用性心無功用性心無功用性。。。。又復由此又復由此又復由此又復由此,,,,離諸雜染法離諸雜染法離諸雜染法離諸雜染法,,,,
安住清淨法安住清淨法安住清淨法安住清淨法。。。。謂依無貪謂依無貪謂依無貪謂依無貪、、、、無瞋無瞋無瞋無瞋、、、、無癡無癡無癡無癡、、、、精進精進精進精進性故性故性故性故,,,,或時或時或時或時
遠離昏沉遠離昏沉遠離昏沉遠離昏沉、、、、掉舉諸過失故掉舉諸過失故掉舉諸過失故掉舉諸過失故,,,,初得心平等初得心平等初得心平等初得心平等。。。。或時任運無勉或時任運無勉或時任運無勉或時任運無勉
勵故勵故勵故勵故,,,,次得心次得心次得心次得心正正正正直直直直。。。。或時遠離諸雜染故或時遠離諸雜染故或時遠離諸雜染故或時遠離諸雜染故,,,,最後獲得心無最後獲得心無最後獲得心無最後獲得心無
功用功用功用功用。。。。業如不放逸說業如不放逸說業如不放逸說業如不放逸說。。。。
【【【【解解解解】:】:】:】:什麼叫做『捨』呢?是指五蘊中的「行捨」,依無貪、無瞋、
無癡、精進心所修行,而能夠獲得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無功用性
的一種心所。我們平常的心,一提起來就想東想西(/掉舉),心一向下
就昏沈,就想睡覺。有時分別心一起,就喜歡比較東、比較西,是心
不平等;若不去分別比較心就平等了。又人的心像蛇走路彎彎曲曲,
不穩定,有時好、有時壞,若能穩定不彎曲,就正直了。我們的心是
有發揮能力的功用,它能讓我們往上再衝刺一點點,所謂習慣成自然,
只要往好的方面修行,自然水到渠成,心不用去注意它、控制它,像
順水行舟,一帆風順,安然到達目的地,這叫做「無功用行」。行捨就
是心離開一切不清淨的法,住在「清淨法」上。修行人依無貪、無瞋、
- 30 -
無癡、精進去修行,有時候達到了離昏沈、掉舉種種過失的境界,初
得心平等。或有時修禪定,對所觀的緣境,心能保持均衡、平等的心
態,不高不低,不昏沈、不掉舉,這心的平等性就有捨心了,就是「初
得心平等」。『或時任運無勉勵故,次得心正直。』是說心一直修,愈
修愈純熟,不用加上一點作用,不必去勉勵它,它乖乖服服貼貼,自
然而然任運,這就得到心的正直性。『或時遠離諸雜染故,最後獲得心
無功用。』是說如果能再進一步遠離一切雜染最後就得到「心無功用」;
修行人修到最高的階段,叫無功用住;自然而然能行,心理上不用去
注意它、控制它,習慣成自然叫「無功用」。「又復由此,離諸雜染法,
安住清淨法」是說一切不清淨的雜染法,心行「捨」時,離去一切不
清淨的法,住於清淨法,這是「捨」的一種體性。『業如不放逸說』,
是說捨心所的作用和不放逸一樣,就是依『捨』而能成就世、出世間
的正行。不但是修定,真正要發智慧、開悟、了生死、成菩薩、成佛,
都要有這個『捨』,沒有它是成不了的。
<<<<十一十一十一十一>>>>、、、、不害不害不害不害
云何不害云何不害云何不害云何不害????謂害對治謂害對治謂害對治謂害對治;;;;以悲為性以悲為性以悲為性以悲為性。。。。謂由謂由謂由謂由悲悲悲悲故故故故,,,,不害群生不害群生不害群生不害群生,,,,
是無瞋分是無瞋分是無瞋分是無瞋分。。。。不損惱為業不損惱為業不損惱為業不損惱為業。。。。
【【【【解解解解】:】:】:】:什麼叫做『不害』呢?它是用來對治「害」的,「害」是什麼?
就是心存不良,一心一意、千方百計的想辦法要去傷害、陷害、破壞
對方;心存有種見不得人家好,心懷嫉妒、等到人家悽慘了,自己才
覺得心理舒坦痛快;這是一種心理變態,要不得的怪癖,人若有這心
態,要想辦法對治。那怎麼對治「害」呢?就是要用慈悲心,「慈」是
給人快樂,「悲」是拔苦,用人人本具的「同情心、同理心、憐憫心」,
見人好要隨喜讚歎他,鼓勵他,自己內心也要想去做、仿傚他,向他
學習,跟他做朋友。見人不好,同情他、憐憫他,可不要再落井下石,
增加人家的痛苦,當然救濟他是為上策。反正就是幫助他,不傷害他,
即使是對方有對不起我們的地方,寬恕他、原諒他就是,不對他生起
一點瞋恨心。所謂「大人有大量,宰相肚裡能撐船」,心量放大,沒有
- 31 -
仇人,自然福氣來登門(/要有量才有福)。『不損惱為業』,,,,是說不損害
別人,不惱亂別人,以「不損惱」為作用,這就是不害心所。以上是
善心所。
丁丁丁丁 六根本煩惱心所六根本煩惱心所六根本煩惱心所六根本煩惱心所
<<<<一一一一>>>>、、、、貪貪貪貪
云何貪云何貪云何貪云何貪????謂於五取蘊染愛謂於五取蘊染愛謂於五取蘊染愛謂於五取蘊染愛、、、、耽著為性耽著為性耽著為性耽著為性。。。。謂此纏謂此纏謂此纏謂此纏縛縛縛縛,,,,輪迴輪迴輪迴輪迴
三界三界三界三界。。。。生苦為業生苦為業生苦為業生苦為業。。。。由愛力故由愛力故由愛力故由愛力故,,,,生五取蘊生五取蘊生五取蘊生五取蘊。。。。
【【【【解解解解】:】:】:】:什麼叫做『貪』呢?就是我們對這個凡夫身,還沒證得阿羅漢
果以前,牢牢的愛著它,抱住著它,捨也捨不掉,染愛、耽著這五蘊
身至死不放。活著的時候天天為它忙,伺候它、怕它吃不好、穿不暖、
住不好,為愛此身,人造下數不清的業,就是一日它走了,還要為後
事,讓一大堆人忙來忙去,眾生就是這個貪愛為根本,才生死輪迴三
界不停;由於這個貪愛是纏、是縛,它把我們捆得死死的,讓我們跑
也跑不掉,甩
ㄕ
ㄨ
ㄞ
ˇ
也甩不開,只要有這個貪愛,決不能脫離三界,所以說
生死的原因就是貪愛。它是生苦的原因;由於我們有此貪愛的無窮力
量,把我們拉得緊緊,才使我們生出這五取蘊的身心。人若能「斷愛」,
看破外面的一切,真正對自己的身心瞭解,真正要去懂「無我」,才能
徹底解脫生死。對佛法來說『貪』愛做功德,也有好的成份,最好能
三輪體空,不執著功德,忘記功德,才會愈能累積無量的功德,不然
的話,會自以為滿足而中斷。將來享福報造業則還會墮落得更深。
<<<<二二二二>>>>、、、、瞋瞋瞋瞋
云何瞋云何瞋云何瞋云何瞋????謂於群生損害為性謂於群生損害為性謂於群生損害為性謂於群生損害為性。。。。住不安隱及惡行所依為住不安隱及惡行所依為住不安隱及惡行所依為住不安隱及惡行所依為
業業業業。。。。不安隱者不安隱者不安隱者不安隱者,,,,謂損謂損謂損謂損害他害他害他害他,,,,自住苦故自住苦故自住苦故自住苦故。。。。
【【【【解解解解】:】:】:】:什麼叫做『瞋』呢?就是對人懷恨,對人發脾氣、怨恨他,甚
而還用暴力傷害他、損害他。身體上的惡行,那些殺、盜、淫、妄語、
惡口、兩舌、綺
ㄑ
ㄧ
ˇ
語等,無不都是依從瞋心而起。人一有了瞋心,自己
- 32 -
就住在不安穩的狀態中,心裡時常想著如何施計去謀害人,甚至於不
擇手段,在暗地裡施放冷箭傷人,其心如毒蠍。其實這也是自討苦吃,
一心一意想害人,自身何嘗是快樂,自己也是陷入於苦惱中。想一想
「冤冤相報」何時了,今天你報復他,他日他來報復你,仇恨愈積愈
大,沒完沒了,何苦來哉。所謂「平時不做虧心事,半夜敲門心不驚。」
你我他大家都光明正大,社會、國家、世界和平相處,該多好,何樂
而不為呢?所以佛家講慈悲,儒家講仁愛,耶穌基督講博愛等善心,
無不都是針對眾生要治其瞋恨心。
<<<<三三三三>>>>、、、、慢慢慢慢
云何慢云何慢云何慢云何慢????慢有七種慢有七種慢有七種慢有七種,,,,謂慢謂慢謂慢謂慢、、、、過慢過慢過慢過慢、、、、過過過過過過過過慢慢慢慢、、、、我慢我慢我慢我慢、、、、增上增上增上增上
慢慢慢慢、、、、卑慢卑慢卑慢卑慢、、、、邪慢邪慢邪慢邪慢。。。。
【【【【解解解解】:】:】:】:什麼叫『慢』呢?慢有七種,就是『1、慢,2、過慢,3、過
過慢,4、我慢,5、增上慢,6、卑慢,7、邪慢。』
云云云云何慢何慢何慢何慢????謂於劣計己勝謂於劣計己勝謂於劣計己勝謂於劣計己勝,,,,或於等計己等或於等計己等或於等計己等或於等計己等,,,,如是心高舉為如是心高舉為如是心高舉為如是心高舉為
性性性性。。。。
【【【【解解解解】:】:】:】:什麼叫『慢』呢?就是對自己的能力、學問、技術、家世、權
勢、地位、財產、面貌、修行、福報等等自以為了不起;不知天高地
厚,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對別人瞧不起,貢高我慢,處處總覺得高
人一等、不服輸的一種自我感覺良好現象,這是一種要不得的傲慢。
第一種慢是『『『『於劣計己勝,或於等計己等,如是心高舉為性。』是自
己能力事實比人差勁、還差一大截,而自想認為勝過人家,這可是要
不得的心態;或是人家跟你實力相等,而自認為跟我一樣(雖是事實
也不好),這心態是以自我高傲為主。
云云云云何過慢何過慢何過慢何過慢????謂於等計己勝謂於等計己勝謂於等計己勝謂於等計己勝,,,,或於勝計己等或於勝計己等或於勝計己等或於勝計己等,,,,如是心高舉如是心高舉如是心高舉如是心高舉
為性為性為性為性。。。。
【【【【解解解解】:】:】:】:第二種慢叫『過慢』,「於等計己勝」,是說人家的能力跟你一
- 33 -
樣,沒什麼差別,但你卻認為勝過於他。「或於勝計己等」或是人家能
力勝過你許多,而自認為與你相等。這些都是自心有輸不起的傲慢心
態在作怪,要不得。
云云云云何過過慢何過過慢何過過慢何過過慢????謂於勝計己勝謂於勝計己勝謂於勝計己勝謂於勝計己勝,,,,如是心高舉為性如是心高舉為性如是心高舉為性如是心高舉為性。。。。
【【【【解解解解】:】:】:】:第三種叫做『過過慢』,是說別人家能力勝過高於你許多,而
你自己能力差,卻相反認為勝過於他,這更是要不得的傲慢態度。
云云云云何我慢何我慢何我慢何我慢????謂於五取蘊謂於五取蘊謂於五取蘊謂於五取蘊,,,,隨計為我或我所隨計為我或我所隨計為我或我所隨計為我或我所,,,,如是心高舉如是心高舉如是心高舉如是心高舉
為性為性為性為性。。。。
【【【【解解解解】:】:】:】:第四種叫『我慢』,這是有修行人對自己的五蘊身心,還執取
不放,死纏繞著、不捨棄的錯誤觀念想法,對「我、我所」隨遍執著,
不肯放下身段、好好去體悟觀照、破除它。人還存有這傲慢心態,就
不能了生死解脫。
云云云云何增上慢何增上慢何增上慢何增上慢????謂未得增上殊勝所證之法謂未得增上殊勝所證之法謂未得增上殊勝所證之法謂未得增上殊勝所證之法,,,,謂我已得謂我已得謂我已得謂我已得,,,,如如如如
是心高舉為性是心高舉為性是心高舉為性是心高舉為性。。。。增上殊勝所證法者增上殊勝所證法者增上殊勝所證法者增上殊勝所證法者,,,,謂諸聖果及三摩謂諸聖果及三摩謂諸聖果及三摩謂諸聖果及三摩
地地地地、、、、三摩缽底等三摩缽底等三摩缽底等三摩缽底等。。。。於彼未得於彼未得於彼未得於彼未得,,,,謂我已得謂我已得謂我已得謂我已得,,,,而自而自而自而自矜矜矜矜
ㄍ
ㄨ
ㄢ
倨倨倨倨
ㄐ
ㄩ
ˋ
。
【【【【解解解解】:】:】:】:第五種慢叫做「增上慢」,也是稍有修行人所遭遇的慢,『謂未
得增上殊勝所證之法,謂我已得,如是心高舉為性。』是說修行才剛
起步,有了一點成就,還沒真正得到所證得的法,就自己認為已得殊
勝的境界,而心裡沾沾自喜,高傲於人家不如己。至於說「增上殊勝
所證法者,謂諸聖果及三摩地、三摩缽底等。」是說還沒證到初果、
二果、三果、四果等聖位,或修得禪定,乃至稍有神通,就向人炫耀
自己已修得,想博得人之尊敬與供養,這是針對有所修行人最犯忌的
情形,一旦犯此,會立刻退失所修的法,切記!
云何卑慢云何卑慢云何卑慢云何卑慢????謂於多分殊勝謂於多分殊勝謂於多分殊勝謂於多分殊勝,,,,計己少分下劣計己少分下劣計己少分下劣計己少分下劣,,,,如是心高舉如是心高舉如是心高舉如是心高舉
為性為性為性為性。。。。
【【【【解解解解】:】:】:】:第六種慢叫做「卑慢」,是說別人確實優勝於你很多,而自己
大乘廣五蘊論講記解
大乘廣五蘊論講記解
大乘廣五蘊論講記解
大乘廣五蘊論講記解
大乘廣五蘊論講記解
大乘廣五蘊論講記解
大乘廣五蘊論講記解
大乘廣五蘊論講記解
大乘廣五蘊論講記解
大乘廣五蘊論講記解
大乘廣五蘊論講記解
大乘廣五蘊論講記解
大乘廣五蘊論講記解
大乘廣五蘊論講記解
大乘廣五蘊論講記解
大乘廣五蘊論講記解
大乘廣五蘊論講記解
大乘廣五蘊論講記解
大乘廣五蘊論講記解
大乘廣五蘊論講記解
大乘廣五蘊論講記解
大乘廣五蘊論講記解
大乘廣五蘊論講記解
大乘廣五蘊論講記解
大乘廣五蘊論講記解
大乘廣五蘊論講記解
大乘廣五蘊論講記解
大乘廣五蘊論講記解
大乘廣五蘊論講記解
大乘廣五蘊論講記解
大乘廣五蘊論講記解
大乘廣五蘊論講記解
大乘廣五蘊論講記解
大乘廣五蘊論講記解
大乘廣五蘊論講記解
大乘廣五蘊論講記解
大乘廣五蘊論講記解
大乘廣五蘊論講記解
大乘廣五蘊論講記解
大乘廣五蘊論講記解

Mais conteúdo relacionado

Mais procurados

2022 百孝經聖訓輯要 二 望天清.pptx
2022 百孝經聖訓輯要 二 望天清.pptx2022 百孝經聖訓輯要 二 望天清.pptx
2022 百孝經聖訓輯要 二 望天清.pptxSky Pure
 
2020不休息菩薩結緣訓-正知正见(最終).pptx
2020不休息菩薩結緣訓-正知正见(最終).pptx2020不休息菩薩結緣訓-正知正见(最終).pptx
2020不休息菩薩結緣訓-正知正见(最終).pptxTracyBreezy
 
道義
道義道義
道義lsscrq
 
老祖師的故事(金公祖師略傳-兒童版)20171028
老祖師的故事(金公祖師略傳-兒童版)20171028老祖師的故事(金公祖師略傳-兒童版)20171028
老祖師的故事(金公祖師略傳-兒童版)20171028huthief
 
百孝經聖訓輯要(四)_13-16_20180520_影音外放
百孝經聖訓輯要(四)_13-16_20180520_影音外放百孝經聖訓輯要(四)_13-16_20180520_影音外放
百孝經聖訓輯要(四)_13-16_20180520_影音外放huthief
 
人心道心
人心道心人心道心
人心道心mingyift
 
維摩詰所說經要解
維摩詰所說經要解維摩詰所說經要解
維摩詰所說經要解禪楷 江
 
孟子(五)
孟子(五)孟子(五)
孟子(五)ewww168
 
Capítulo 3 dom de profecia e de interpretação
Capítulo 3   dom de profecia e de interpretaçãoCapítulo 3   dom de profecia e de interpretação
Capítulo 3 dom de profecia e de interpretaçãoKlaus Newman
 
大佛顶陀罗尼注解(含房山石经图片)
大佛顶陀罗尼注解(含房山石经图片)大佛顶陀罗尼注解(含房山石经图片)
大佛顶陀罗尼注解(含房山石经图片)walkmankim
 
道與教的分析
道與教的分析道與教的分析
道與教的分析mingyift
 
圣凡兼修
圣凡兼修圣凡兼修
圣凡兼修mingyift
 
白水老人語錄(二) 20150502版
白水老人語錄(二) 20150502版白水老人語錄(二) 20150502版
白水老人語錄(二) 20150502版huthief
 
神奇的三寶(簡報版)
神奇的三寶(簡報版)神奇的三寶(簡報版)
神奇的三寶(簡報版)243011
 
中觀論選頌講記解
中觀論選頌講記解中觀論選頌講記解
中觀論選頌講記解禪楷 江
 
修行学道
修行学道修行学道
修行学道mingyift
 
用行動起來帶動 (1)
用行動起來帶動 (1)用行動起來帶動 (1)
用行動起來帶動 (1)kangder
 
神奇的三寶(簡報版)
神奇的三寶(簡報版)神奇的三寶(簡報版)
神奇的三寶(簡報版)243011
 
佛說彌勒三經要解
佛說彌勒三經要解佛說彌勒三經要解
佛說彌勒三經要解禪楷 江
 

Mais procurados (20)

2022 百孝經聖訓輯要 二 望天清.pptx
2022 百孝經聖訓輯要 二 望天清.pptx2022 百孝經聖訓輯要 二 望天清.pptx
2022 百孝經聖訓輯要 二 望天清.pptx
 
2020不休息菩薩結緣訓-正知正见(最終).pptx
2020不休息菩薩結緣訓-正知正见(最終).pptx2020不休息菩薩結緣訓-正知正见(最終).pptx
2020不休息菩薩結緣訓-正知正见(最終).pptx
 
道義
道義道義
道義
 
老祖師的故事(金公祖師略傳-兒童版)20171028
老祖師的故事(金公祖師略傳-兒童版)20171028老祖師的故事(金公祖師略傳-兒童版)20171028
老祖師的故事(金公祖師略傳-兒童版)20171028
 
百孝經聖訓輯要(四)_13-16_20180520_影音外放
百孝經聖訓輯要(四)_13-16_20180520_影音外放百孝經聖訓輯要(四)_13-16_20180520_影音外放
百孝經聖訓輯要(四)_13-16_20180520_影音外放
 
人心道心
人心道心人心道心
人心道心
 
維摩詰所說經要解
維摩詰所說經要解維摩詰所說經要解
維摩詰所說經要解
 
孟子(五)
孟子(五)孟子(五)
孟子(五)
 
Capítulo 3 dom de profecia e de interpretação
Capítulo 3   dom de profecia e de interpretaçãoCapítulo 3   dom de profecia e de interpretação
Capítulo 3 dom de profecia e de interpretação
 
大佛顶陀罗尼注解(含房山石经图片)
大佛顶陀罗尼注解(含房山石经图片)大佛顶陀罗尼注解(含房山石经图片)
大佛顶陀罗尼注解(含房山石经图片)
 
道與教的分析
道與教的分析道與教的分析
道與教的分析
 
圣凡兼修
圣凡兼修圣凡兼修
圣凡兼修
 
白水老人語錄(二) 20150502版
白水老人語錄(二) 20150502版白水老人語錄(二) 20150502版
白水老人語錄(二) 20150502版
 
神奇的三寶(簡報版)
神奇的三寶(簡報版)神奇的三寶(簡報版)
神奇的三寶(簡報版)
 
希伯來書第十一章ppt
希伯來書第十一章ppt希伯來書第十一章ppt
希伯來書第十一章ppt
 
中觀論選頌講記解
中觀論選頌講記解中觀論選頌講記解
中觀論選頌講記解
 
修行学道
修行学道修行学道
修行学道
 
用行動起來帶動 (1)
用行動起來帶動 (1)用行動起來帶動 (1)
用行動起來帶動 (1)
 
神奇的三寶(簡報版)
神奇的三寶(簡報版)神奇的三寶(簡報版)
神奇的三寶(簡報版)
 
佛說彌勒三經要解
佛說彌勒三經要解佛說彌勒三經要解
佛說彌勒三經要解
 

Destaque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要解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要解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要解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要解禪楷 江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易解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易解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易解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易解禪楷 江
 
佛說八大人覺經講話
佛說八大人覺經講話佛說八大人覺經講話
佛說八大人覺經講話禪楷 江
 
地藏菩薩本願經(The Sutra of the Past Original Vows Of Earth Treasury Bodhisattva)
地藏菩薩本願經(The Sutra of the Past Original Vows Of Earth Treasury Bodhisattva)地藏菩薩本願經(The Sutra of the Past Original Vows Of Earth Treasury Bodhisattva)
地藏菩薩本願經(The Sutra of the Past Original Vows Of Earth Treasury Bodhisattva)禪楷 江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The Heart Sutra of Prajnaparamita)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The Heart Sutra of Prajnaparamita)般若波羅蜜多心經(The Heart Sutra of Prajnaparamita)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The Heart Sutra of Prajnaparamita)禪楷 江
 
地藏菩薩本願經易解
地藏菩薩本願經易解地藏菩薩本願經易解
地藏菩薩本願經易解禪楷 江
 
佛說四十二章經解
佛說四十二章經解佛說四十二章經解
佛說四十二章經解禪楷 江
 
佛說四十二章經(The Sutra in Forty-Two Sections said by Buddha)
佛說四十二章經(The Sutra in Forty-Two Sections said by Buddha)佛說四十二章經(The Sutra in Forty-Two Sections said by Buddha)
佛說四十二章經(The Sutra in Forty-Two Sections said by Buddha)禪楷 江
 
三皈五戒十善、八關齋戒、短期出家沙彌十戒、式叉摩尼法、在家菩薩六重二十八輕戒
三皈五戒十善、八關齋戒、短期出家沙彌十戒、式叉摩尼法、在家菩薩六重二十八輕戒三皈五戒十善、八關齋戒、短期出家沙彌十戒、式叉摩尼法、在家菩薩六重二十八輕戒
三皈五戒十善、八關齋戒、短期出家沙彌十戒、式叉摩尼法、在家菩薩六重二十八輕戒禪楷 江
 
佛遺教經(The Sutra on the Buddha's Bequeathed Teachings)
佛遺教經(The Sutra on the Buddha's Bequeathed Teachings)佛遺教經(The Sutra on the Buddha's Bequeathed Teachings)
佛遺教經(The Sutra on the Buddha's Bequeathed Teachings)禪楷 江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The Sutra of Vajracchedika-Prajnaparamita)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The Sutra of Vajracchedika-Prajnaparamita)金剛般若波羅蜜經(The Sutra of Vajracchedika-Prajnaparamita)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The Sutra of Vajracchedika-Prajnaparamita)禪楷 江
 
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The Sutra On The Profound Kindness Of Parents And The Difficulties ...
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The Sutra On The Profound Kindness Of Parents And The Difficulties ...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The Sutra On The Profound Kindness Of Parents And The Difficulties ...
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The Sutra On The Profound Kindness Of Parents And The Difficulties ...禪楷 江
 
佛遺教經解
佛遺教經解佛遺教經解
佛遺教經解禪楷 江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The Sutra of Merits and Virtues of the Past Original Vows of Med...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The Sutra of Merits and Virtues of the Past Original Vows of Med...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The Sutra of Merits and Virtues of the Past Original Vows of Med...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The Sutra of Merits and Virtues of the Past Original Vows of Med...禪楷 江
 
佛說八大人覺經(The Sutra on the Eight Realizations of the Great Beings said by Buddha)
佛說八大人覺經(The Sutra on the Eight Realizations of the Great Beings said by Buddha)佛說八大人覺經(The Sutra on the Eight Realizations of the Great Beings said by Buddha)
佛說八大人覺經(The Sutra on the Eight Realizations of the Great Beings said by Buddha)禪楷 江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易解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易解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易解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易解禪楷 江
 

Destaque (16)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要解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要解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要解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要解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易解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易解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易解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易解
 
佛說八大人覺經講話
佛說八大人覺經講話佛說八大人覺經講話
佛說八大人覺經講話
 
地藏菩薩本願經(The Sutra of the Past Original Vows Of Earth Treasury Bodhisattva)
地藏菩薩本願經(The Sutra of the Past Original Vows Of Earth Treasury Bodhisattva)地藏菩薩本願經(The Sutra of the Past Original Vows Of Earth Treasury Bodhisattva)
地藏菩薩本願經(The Sutra of the Past Original Vows Of Earth Treasury Bodhisattva)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The Heart Sutra of Prajnaparamita)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The Heart Sutra of Prajnaparamita)般若波羅蜜多心經(The Heart Sutra of Prajnaparamita)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The Heart Sutra of Prajnaparamita)
 
地藏菩薩本願經易解
地藏菩薩本願經易解地藏菩薩本願經易解
地藏菩薩本願經易解
 
佛說四十二章經解
佛說四十二章經解佛說四十二章經解
佛說四十二章經解
 
佛說四十二章經(The Sutra in Forty-Two Sections said by Buddha)
佛說四十二章經(The Sutra in Forty-Two Sections said by Buddha)佛說四十二章經(The Sutra in Forty-Two Sections said by Buddha)
佛說四十二章經(The Sutra in Forty-Two Sections said by Buddha)
 
三皈五戒十善、八關齋戒、短期出家沙彌十戒、式叉摩尼法、在家菩薩六重二十八輕戒
三皈五戒十善、八關齋戒、短期出家沙彌十戒、式叉摩尼法、在家菩薩六重二十八輕戒三皈五戒十善、八關齋戒、短期出家沙彌十戒、式叉摩尼法、在家菩薩六重二十八輕戒
三皈五戒十善、八關齋戒、短期出家沙彌十戒、式叉摩尼法、在家菩薩六重二十八輕戒
 
佛遺教經(The Sutra on the Buddha's Bequeathed Teachings)
佛遺教經(The Sutra on the Buddha's Bequeathed Teachings)佛遺教經(The Sutra on the Buddha's Bequeathed Teachings)
佛遺教經(The Sutra on the Buddha's Bequeathed Teachings)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The Sutra of Vajracchedika-Prajnaparamita)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The Sutra of Vajracchedika-Prajnaparamita)金剛般若波羅蜜經(The Sutra of Vajracchedika-Prajnaparamita)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The Sutra of Vajracchedika-Prajnaparamita)
 
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The Sutra On The Profound Kindness Of Parents And The Difficulties ...
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The Sutra On The Profound Kindness Of Parents And The Difficulties ...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The Sutra On The Profound Kindness Of Parents And The Difficulties ...
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The Sutra On The Profound Kindness Of Parents And The Difficulties ...
 
佛遺教經解
佛遺教經解佛遺教經解
佛遺教經解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The Sutra of Merits and Virtues of the Past Original Vows of Med...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The Sutra of Merits and Virtues of the Past Original Vows of Med...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The Sutra of Merits and Virtues of the Past Original Vows of Med...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The Sutra of Merits and Virtues of the Past Original Vows of Med...
 
佛說八大人覺經(The Sutra on the Eight Realizations of the Great Beings said by Buddha)
佛說八大人覺經(The Sutra on the Eight Realizations of the Great Beings said by Buddha)佛說八大人覺經(The Sutra on the Eight Realizations of the Great Beings said by Buddha)
佛說八大人覺經(The Sutra on the Eight Realizations of the Great Beings said by Buddha)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易解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易解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易解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易解
 

大乘廣五蘊論講記解